前文说了,太平军从广西,翻山越岭来到湖南,进入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萧朝贵带兵突袭长沙,城里人都不知道,这时一个满身是血,只穿一只靴子的士兵,飞骑入城报告,这时长沙才急忙关闭城门。

今天就聊聊太平军围攻长沙八十一天吧。

太平军来到湖南之后,萧朝贵从天地会那里得知,长沙空虚,就带3000轻骑,突袭长沙。这一策略是有一定的成功概率,当时长沙城墙多处坍塌,守军加上民兵一共也只有8000多人,左宗棠、江忠源等牛人,此时都还没到达。

萧朝贵边招兵边补给,花了20天,来到长沙附近,这个速度不算太快。

1852年9月,早上8点左右,太平军对长沙城外十里的地点发起进攻。

长沙城外只有2000多人,其中陕西兵刚到,因吃不惯米饭,派人去城里买面,还没吃早饭。

陕兵就这样忍饥挨饿,跟太平军相持了一个多时辰,撑不住都溃散了。

萧朝贵在长沙城外获得大量补给,光火药就获得4000多担,看过前文都知道,之前太平军获得10多担火药都不容易,这下等于发财了。

果然打仗跟吃鸡一样,搜一座城不如等一个人,长沙城外的军火都送给了太平军。

这时候城里人还不知道太平军到达,也没人敢乱报告,没有公文而散播负面消息,大概率会因动摇军心而被砍了。

突然一个浑身血,一只靴子的飞骑前来来报告,说太平军就要到了,城内守军才开始关闭城门。(《中兴别记》)

有人说他像雅典的马拉松士兵,但我觉得这个无名氏小兵,似乎更重要一点。

雅典那个小兵报告的是胜利的消息,胜利的消息其实早点晚点没啥关系(我实在不理解他为什么不能歇会再跑)。

这个长沙小兵带来的是敌人将到的消息,显然更紧急。

有个城里卖浆的人刚要吃饭,炮弹把他的碗打碎了,城中人哗然一片。

当天下午,太平军前锋就对长沙城发起进攻,却攻错了地方,以为城南的一座高楼就是城楼,发现错了之后,返回再去攻打南门,南门已经关闭。

第二天,萧朝贵被敌人炮弹打中,据身边人报告说,炮弹打穿了萧朝贵的胸膛,立刻口眼俱呆,不省人事,被抬回去后熬了十多天就死了。

萧朝贵人生的高光时刻就这样戛然而止。

都说萧朝贵打仗勇猛,但其实他没打过什么名仗,可能是他长得粗糙,又善于跟表演战妖,所以才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清军迅速集结,太平军前锋苦苦支撑,写信给洪秀全,告知萧朝贵重伤的消息。

洪秀全和杨秀清得知之后,立即开拔大部队向长沙进发。大部队由于辎重和家属的原因,走得不是太快,1个月后,才到达长沙城下(去掉书信时间,真实走路时间比萧朝贵还快点,只用了16天)。

杨秀清到达后,看到太平军没有占据南门的高地,大发雷霆,由此可见萧朝贵打了两年仗,好像也没有搞明白一些基础战术。

这一战略错误同样被清军将领洞悉,抢先占据高地,给后来太平军造成很大麻烦,当时人说,长沙没有陷落就是因为这一点。

清兵大军估计有5万多人,太平军估计只有二三万人,这个人数除非偷鸡,想硬攻下长沙是非常困难的。

在洪秀全到达前几天,左宗棠缒入城内,左宗棠这个人在当时很非主流,喜欢读书,却不喜欢科举,后来花钱捐一个监生,去考举人,结果落榜了,皇帝特批从落榜的5000多份试卷中选了6份,其中一份就是左宗棠的。

左宗棠就这样成了举人,后来再考进士考了6次都没考中,到死都没正经拿过进士学位。但他在当时是大V,名气很大,人也很自负,年轻时自比诸葛亮,晚年跟人说诸葛亮或许比不上我。

其实他也没吹牛。

左宗棠日夜谋划,湖南巡抚对其言听计从。

太平军都聚集在长沙城南门一小块地方,其它城门都没受到威胁,百姓们渐渐地也习惯了,除了南门不去,其它门都可以缒入缒出,街巷里妇女游玩,酒食比平常还丰盛,都忘了自己身处在围城中。

可见长沙城内百姓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但有的史学家解读说,长沙城内百姓感到时日不多,所以才放纵酒食,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长沙城的西边紧靠着湘江,石达开率3000人来到湘江西岸,牵制大量清军,铺设浮桥,威胁长沙西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达开布置伏兵,大败向荣,斩杀千余人,把向荣打得不敢再犯。同时,石达开守卫的浮桥也为太平军撤退留下一线生路。

此时正好西岸的水稻熟了,石达开获得很多粮食,支援南门,解决了粮源。

石达开此时只有21岁,已经成长为太平军中最强将领了。

南门的太平军由洪秀全和杨秀清领导,这里被敌军包围,敌人一点点靠近缩小包围圈,太平军多次企图阻止,却未能成功,打了个败仗,损失400多人。

南门太平军只好将希望寄托于挖地道,一个月就挖了十几处地道,被破坏了七八处。

说明此时太平军的地道战术已经非常成熟,由于之前太平军在湖南招收了很多旷工,成立专门挖地道的部队,名叫土营,挖地道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太平军的地道一共爆炸了3次,第一次是在洪秀全来到的1个月后。

11月10日,南门砖石乱飞,城门被炸开5丈,太平军蜂拥扑城,呼声震天,大多数清军都吓得脱掉号褂,四下逃散。

但清军一个叫邓绍良的猛将,带兵拔刀挡住缺口,击杀登城的太平军,其他清军也跟着防守,最终太平军没有攻入城内。

当城墙爆破之后,还攻不进去,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清军怎么防止地道攻城呢?

有个土方法,就是在城内挖一个大坑,埋上一口大缸,让盲人坐进去趴着听声音,以判断太平军的地道方向。

还有个方法也用了,之前在太平军北伐文章中也写过,就是挖一条壕沟阻挡地道。

由此可见,长沙防守也是相当专业的。

为了防守,长沙守将还把城隍庙里的神像(名叫湘王)搬出来,立在城墙上,长沙守住之后,百姓都夸它灵验,还向咸丰为其申请表彰,最后还真的下诏给了封赏。

反观后来南京也搬出神像助守,但没起作用,反遭到后世史学家的嘲笑,可见同样的事,成功了啥都好,失败了就是笑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2年11月30日,太平军第三次地道成功爆炸,炸毁城墙20多米宽,同时准备好云梯攻城,但城内清军增援堵住缺口,用钩子夺取云梯,所以也没有成功。

由此可见爆破城墙的前提是,你的兵比对方强,否则炸开城墙也是攻不进去的。怎么让城里人战斗力减弱?

就得靠饿,所以一般太平天国时期的攻城期限都比较长,等城里人没粮食的时候,爆破城墙就有用了。

此时,太平军的粮食倒是够吃,但没油没盐,生活困难,在第三次爆破失败后,当天半夜就撤退了。

这个时机选择的非常好,应该是提前想好的,再做最后一次努力,失败连夜就撤退。

虽然第3次地道爆破没成功,但确实吓了清军一大跳,清军还在闷头搜寻太平军的地道,紧张搜寻了一天一夜。

而太平军正在紧张撤退,路线靠的就是石达开的浮桥,太平军顺利撤退。

第3天清军才知道太平军已经撤围,这消息来得太突然,大家都愣住了,竟然没有人敢庆贺。

到此为止,太平军起义2年,除了攻下一些小城外,没有拿下什么大单。

而此次长沙撤退之后,接下来好日子就要来了,由于在长沙北边获得很多民船,摇身一变成为水军,接下来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一口气拿下武昌、安庆和南京三座省城。

攻打武昌和南京的过程都写过了,北伐和西征也写了,基本太平天国前期的大战都写完了。接下来写点什么呢?

我可能会写写五代十国以来的历史,也可以写写清朝中后期的历史,不知道哪个更好点。其实在写太平天国之前,本来我是想写五代十国的,后来发现五代十国没有什么名人,而且实在太乱,文字不好描述,就暂时写了太平天国。

总结一下,太平军攻打长沙暴露出很多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不够。

此次长沙城内文臣有左宗棠,能打的武将也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而太平军除了石达开,其他出彩的不多,可以说无论是智力,还是武力,此时的太平军都比不过清军,而且随着后来湘军的成长,这一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一个团体,知识分子愿不愿意呆,牛人愿不愿意去,就是这个团体是否先进的最好证明,小到公司,大到地区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