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文化分论坛在福州举办,主办方为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会上,来自学界、产业界等领域的嘉宾围绕“文化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服务、治理与文化大模型”两大主题,展示数字文化建设最新成果,积极探寻数字文化发展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 于壮

国内最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朱鸿文也来到论坛现场,就故宫馆藏资源数据的采集、加工、挖掘与全民共享问题发表演讲。论坛期间,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于壮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据他透露,目前已有约92万件套文物实现了数字化采集,占比接近故宫藏品总数的50%,计划每年完成7至8万件文物的基础数字采集工作。

约92万套件文物已完成数字化采集

南都:如今数字文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化进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于壮: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庞大,约有186万件套,涵盖类别丰富,包括25大类。经过二十多年的数字化积累,已有约92万件套文物实现了基础数字化采集,比例接近藏品总量的50%。

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是基于保护考虑,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为所有实体文物藏品留存“数字身份”,为此一直在努力。一方面是追求“更多”,近年来不断加大文物数据采集的力度,每年约有7到8万件文物完成基础数字采集工作。另一方面是追求“更好”。文物数据体量庞大,要尽量挖掘其利用价值,转化为高质量公共服务数据,实现更广范围的文化传播,而不是让它们只躺在数据库里。

南都:在采集加工数据资源的过程中,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

于壮:众所周知,文物的特性是不可再生,因此格外珍贵。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文物的安全。

每件文物的保存状况不同,材质工艺各异,因此不同文物的数据采集标准和采集方式也要有所设定和调整,并非大家想象中的,用“一刀切”的方式就能非常快速容易地采集完所有文物数据。我们也还在持续摸索,持续改进采集加工流程,采用标准化模式,以期形成一套比较完整通用的文物数字采集标准和规范。

四大数字产品亮相展厅,“可观可触可鉴可游”

南都:此次故宫博物院以“文化传承·数字共享”为主题,带来了多项数字化成果,能否介绍一下?

于壮:这次参加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我们把四款特别受欢迎的数字产品带到了现场,它们在故宫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数字文化建设工作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内部有时候笑称它们为“四大金刚”,也是提供数字故宫资源服务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窗口。

一是“数字文库”平台,主打“可观”。目前这个平台已公开了超过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每年至少还会增加1.5万到2万件。考虑到公众对文物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且对文物的认知理解层次不同,故宫博物院还利用中国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技术开发了智能搜索引擎。在该技术加持下,数字文物库里的文物能更方便快捷地被查找到,观众搜索某一件文物,还能智能化推荐更多类似文物,便于搜索、了解、研究、鉴赏。

二是“数字多宝阁”,观众可以从三维角度,随时放大、缩小、360度无死角地观赏超过400件文物,这种体验感远强于二维影像,主打“可触”。

三是超高清书画类文物的欣赏、研究系统——“故宫名画记”,目前已收录超1000件珍贵院藏绘画作品,主打“可鉴”。通过超高清扫描技术为观众展现书画影像,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耳熟能详的作品。这套系统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查看画面细节的可能,还配有一套完整的信息标注系统,为了解、研究、鉴赏提供深度服务。

四是全景故宫,主打“可游”。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保留着大量的室内外原状陈设文物。通过高清全景空间采集技术,我们对当前故宫所有开放区域和部分非开放区域空间进行了真实完整的记录,观众可以在线上身临其境地“走”进空无一人的故宫,全方位欣赏这座伟大的中国官式古建筑群的全貌和历史。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希望未来把这样一个平台打造成故宫古建筑影像库。因为除了采集古建筑目前的影像以外,故宫还有很多历史影像,我们想把这些历史影像与现在的影像进行充分的关联和结合,比如将同一地点的古今故宫建筑影像放在一起对比观看。

南都:“数据要素×文化旅游”行动明确了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挖掘文化数据价值等重点工作,故宫博物院计划如何落实?

于壮: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加大数字资源采集力度,比如故宫博物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已经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

这个实验室是一体化新型文物数据智慧化采集中心,能进一步提高文物数字资源采集、加工、管理、利用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效率,有助于加快完成百万级数量实体文物的数据采集并快速投入转化利用。

该实验室还搭建了一套数字孪生平台。除了能使数据采集过程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还能预设每件文物的采集环境,进行自动化调节,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比如,当文物进入数据采集空间之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物的属性提前预设采集环境的温、湿度,保证文物处于最佳环境条件时进行数据采集。

另外,我们也在不断让更多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向社会公开共享。去年故宫博物院也上线了多语种网站,涵盖英、法、俄、日、西五个语种,为不同语种观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有助于文化“走出去”。今后也会更注重提升国际传播方面的效能,为海内外观众提供更多元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樊文扬 王子黎 李玲 发自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