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财政这一坚实的柱子开始摇摇欲坠。到了2024年,不少地方政府的收入大幅下滑,土地市场已非昔日热闹。

面临土地收入锐减的困境,各地方政府不得不在财政紧张的逼迫下,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调整来寻找新的财政支撑点。这不还真让各地方城投公司找了一条新路子,那让这些各地方城投公司纷纷开抢的路子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地财政黄昏后的乱象

面对土地财政的遇冷,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不得不另辟蹊径,试图找到替代土地出让金的新财路。一些地区尝试通过出售国有资产运营权,如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等,换取一时的流动资金。提升各种公共服务费用也成为他们的新尝试。

以东北的一座城市为例,在2023年初,该市突然宣布提高水电气费以及部分公共服务费用,这一政策在当地引发不小的争议。居民们怨声载道,但对于财政紧张的政府来说,这已成为他们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这种方式无疑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勉强缓解眼前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依赖土地销售的财政模式走到尽头,地方政府该如何自我调整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答案未必在于简单的费用提升或资产出售。在短期内,这些措施或许能够缓解一些经济压力,但长远来看,需要更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土地财政是日渐西下的夕阳,会有什么新的生命线,能在这阴暗中悄悄萌芽,为地方政府带来曙光呢?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又将如何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找到一条新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地的财源

墓地的财源

谁能想到,在所有经济新兴赛道中,竟然轮到了墓地市场大放异彩?从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刚性需求,再到火化率并未达到预期的现状,这一切都为墓地市场的火热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供不应求的状况更是推高了墓地的价格,令其成为了城投公司眼中的"新金矿"。

以北京为例,十年间,公墓价格的涨幅令人瞠目结舌。2010年,2万人民币不到你就能买到一平米的墓地,可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疯涨至惊人的6.5万/平米,涨幅高达2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的松鹤园的墓地价格更是飙升到了76万/平米,几乎是一套市区中等公寓的价格。这样的天价,即便是对于多数已经习惯高房价的居民来说,也颇为震惊。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城投公司对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把握,以及对殡葬文化认知的深刻理解。

可成本又在哪里呢?据悉,用作墓地的土地,其实并不需要太高的成本——这些地块大多位于远郊、山间等人迹罕至之地。就拿上海的福寿园来说,土地收购成本仅为惊人的190元/平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没看错,这意味着,即使是高端墓地的开发成本,也远远低于房地产项目。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经济模式,无疑让城投公司血脉偾张,急切地想要分一杯羹。

天价墓地背后的弊端

天价墓地背后的弊端

在墓地价格不断攀升到令人咋舌的今天,普通民众感受到的不只是财经新闻里的数字游戏,更多的是对于生老病死的沉重思考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焦虑。随着墓地变成了“奢侈品”,很多家庭开始觉得,给亲人一个体面的最后安身的地方,竟然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普通职员小李,曾无奈地表示,他为了给去世的父亲购买一块合适的墓地,不得不节衣缩食,数月来减少了很多平时的开支。当一个不过几平方米的墓地,价格堪比一套市区房子时,人们不由得要问:这种墓地经济,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城投公司作为唯一的墓地供应者,拥有市场的定价权和绝对的话语权,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的不公平性。面对如此明显的市场垄断,很多人开始质疑,墓地应该成为一种高利润的商业产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如何平衡商业与人文关怀,如何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成了摆在城投公司和相关监管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公众对天价墓地的舆论压力下,城投公司是否能够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结语

城投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选择不仅影响着公司的利润,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伦理,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而言之,殡葬行业的未来需要走出一条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