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项红专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当下,变革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众所周知,学校变革是十分艰难的。一些学校的实践已表明,单靠外部的行政命令或利益驱动,很难使学校始终走在变革的道路上。

加拿大教育变革研究专家迈克尔·富兰指出:“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学校变革应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思维方式从广义上讲,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从“劣势导向”转向“优势导向”

在变革实践中,大多数学校总是喜欢说自己的不足、短板,诸如生源基础差、教师年龄大等。

然而,这种“劣势导向”很容易使师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变革缺乏信心,徒增畏难情绪。

其实,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例如,一所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如从经验不足来看是劣势,但从好学上进来看却是优势。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从“寻找缺点”走向“发现优点”,需要消除自我贬低意识,重新激发学校的自我肯定意识,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希望、提供动力。

一种有效的策略是,基于“优势视角”开展“欣赏式探询”,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麻烦”转变为“令人期待的解决方案”,围绕一些话题,了解学校成员的想法,揭示学校及个人的优势,探询其珍视的东西。探询的要点在于,促使每一位成员说出自己引以为豪的东西,把那些催人奋进、饱含生命激情的非凡成就和经历,以丰富多彩的故事呈现出来。

例如,大多数校长认为,中老年教师容易“躺平”,那可以围绕“影响我专业发展的关键人物、关键时期、关键事件”“我在教育教学中最拿手的一招”“我能为学校做什么”等话题,让中老年教师畅谈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从“归因客观”转向“反思主观”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归罪于外”是组织的学习智障之一。出了问题,我们往往倾向归罪于外界。“归罪于外”实际上是局限思考的副产品,是以片段的方式来看外在的世界。

同样,在问及为何学校教学质量不佳时,大家往往归因于生源差等,很少有人能够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学校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我们对各种现象及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仅从人的因素来考虑,学校系统主要涉及校长、教师和学生。

在学校变革中,我们要学会系统思考,不仅在学生身上找原因,更要反思自身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就校长而言,需要思考办学方向是否正确、是否遵循教育规律、学校管理是否到位等;就教师而言,需要思考是否具有爱心和责任感、是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等。

从“与别人比”转向“与自己比”

与别人比是横向比较,与自己比是纵向比较。与别人比,就是比名次、比荣誉、比成绩,充满功利色彩;与自己比,就是比进步、比成长、比发展,关乎理想追求。与别人比,容易产生浮躁不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教育行为出现偏差。

因此,我们要从“与别人比”转向“与自己比”,聚焦学校愿景目标,恪守核心价值理念,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这样的校长、教师心中装着学校的未来,看到的不是学校眼前的利益,而是学校10年、20年、30年之后应该是什么样。

这样的学校能够基于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追求学校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并能以内生力量不断自我更新,因而长盛不衰。

从“改善条件”转向“提振精神”

在变革实践中,不少教师比较关心办学条件的改善,如多媒体设备的更新、专用教室的增设、办公条件的升级等。

但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学校改进需要改善物质条件,但影响学校变革的关键因素是精神力量,或者说体现在师生身上的一股精气神。实践证明,办学校,精神难而物质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精神立则人立,人立则学校立。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长久生存的灵魂。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从两个家馆起步,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建立了闻名中外的南开教育体系,关键是创出了“南开精神”。“南开精神”可形象地概括为“逢‘难’必开、越‘难’越开”,其实质就是实干、苦干和穷干。

因此,在学校变革中,要聚焦精神,提振精神,一旦精神贯注,往往就无往而不胜、无事而不成。

从“关心外力”转向“增强内力”

从理论上讲,学校变革需要内外力的协同作用。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比较关心外部支持的力量和力度。

当下,中小学合作办学的形式有很多,外界支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说一千道一万,办学主要靠自己,靠的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等,外界的支持则是辅助性的。

故此,要从外求转向内求,寻求学校的自我更新,设法提高内部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下关键是要完善内部治理,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校要崇尚“尊重赏识”的价值理念,实行分布式领导、扁平化管理和参与式决策,充分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坚守“学生立场”,走进学生心灵,倾听学生心声,不断改进教学和管理,使学生成为学校变革的参与者。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