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的贵重文物,竟和一个农村老头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他哭着说,这是他亲自背回来的东西。

这位农村老汉名叫谢宝金,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是一位实打实的红军老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考验,也成为了他过往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许多文物,才会让他触景生情,甚至当着所有人的面嚎啕大哭。他隐姓埋名,低调地生活了这么多年,在见到自己昔日的老伙计时,终于无法再控制蓬勃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中的工作人员,也对他肃然起敬。这位名叫谢宝金的老大爷有着怎样的一段峥嵘往事?与他联系紧密的军博馆文物又是什么?

北京看病,参观文物

1976年,一位名叫谢宝金的老人被家里人带到了北京。他身患肺结核,而且病情比较严重,只有在北京的医院里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身体状况基本稳定之后,一向不愿意给家里的小辈添麻烦的谢宝金,竟然主动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想去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看一看,想去见见革命先辈们留下来的东西。

他的心愿,家里人自然不可能拒绝。所以大家挑了风和日丽的一天出门,慢慢走到了军博馆

老爷子一边朝着里面走,心里一边泛起了惊涛骇浪。旁人不知道,此时的他有多么想要流泪。因为这军博馆中的一切,对他而言是那么熟悉。

走到一台展览的手摇发电机面前时,谢宝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慢慢伸出双手。他很想亲自摸一摸陈列在自己面前的发电机,想再次感受这从革命年代走来的老物件的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他刚伸出双手,一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见到了他,并且赶紧跑过来制止了他的行为。

在工作人员眼中,谢宝金的表现其实很不合规矩。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人人都来摸一摸,那这些文物还怎么被好好保存?

所以他的语气有些重,表情也有些严肃。没想到谢宝金听到他的呵斥之后,竟然当着博物馆中所有人的面,嚎啕大哭起来。

这位远道而来的农村老汉一边哭一边说:

“这台发电机是我的老伙计,是我亲自把它背回来的,怎么现在连摸一摸都不被允许了呢?”

他的言语让工作人员极为震惊,老人真实的身份也通过此事而暴露出来。

原来,谢宝金是一位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革命。而这台手摇发电机,和他之间确实有着过命的交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8年,谢宝金出生在乡下,小小年纪就尝尽了生活的苦楚,十分懂事,也十分早熟。

虽然营养不良,但或许是天赋异禀,谢宝金的身高比同龄人更高,体格也比一般人更壮。最关键的是,他力大无穷,什么体力活都能胜任。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他被中华苏维埃的同志毛泽民看中。

1932年,毛泽民专程来到谢宝金的家中,劝他参加革命队伍,为救国救民的事业做贡献。

虽然出生和成长在农村,没有读过几天书,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谢宝金知道中国革命是做什么的,也知道共产党员是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毛泽民的邀请,加入到红军队伍当中。因为力气很大,他被分配了一项特殊的工作任务,那就是保管和使用手摇发电机。

当时我的技术条件较为落后,发电机的品种和质量也相当落后。一台仅有的手摇发电机,是供给我军进行信息传递的唯一动力。

这台发电机有100多斤重,体积也十分庞大,普通人握着手柄摇个两三圈,就会觉得胳膊酸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谢宝金不同,他可以一直持续不断地摇动手柄,直到发电任务完成,他才会停止。并且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从来不会叫苦叫累。

有时候不同的革命根据地之间需要发送电报,中央苏区和地方根据地也需要进行电报的传送。每到这时,谢保金摇动发电机的工作就至关重要。

作为发电机最主要的管理者,他深知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也深感责任重大,所以一直兢兢业业,哪怕是丢掉自己的性命,也不敢破坏发动机分毫。

他在军委的总参谋部工作,虽然平时更像一颗螺丝钉,驻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之上,但他的表现还是被首长看在眼里。

军中的建设会议和表彰大会上,部队首长总是会提到他的名字,把他作为爱岗敬业的榜样来宣传。

别看谢宝金人高马大,脸皮可是薄得不行。每一次被当众表扬,他总是会羞红了脸,悄悄低下头,一个字也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边的战友总是会笑话他,明明已经被表扬过这么多次了,却总是习惯不了。

1934年,变故发生了。这场变故是红军革命生涯中的转折点,也是谢宝金人生中的转折点。

中央军委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之下,被迫开启长征。他也需要带着手摇发电机,跟着队伍的脚步一起进行战略转移。

这手摇发电机足足有140斤重,比一个成年人带来的负担还重。背着发电机进行长征,无异于是在负重前行。

但是谁也不敢把发电机丢下,因为中央军委要想对外进行信息传递,最必要的东西就是发电机。否则,他们连电报机都启动不了。

谢宝金自然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背着发电机行走的责任。

考虑到任务繁重,负担较大,中央军委专门安排了一个加强连,大约有100多号人,轮流负责负重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每一次需要使用发电机时,谢宝金还是那个主要的手摇操作者。

冲出牢笼,走向胜利

毛主席在描述红军长征时写下的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赤水,泸定桥,大渡河,雪山草地,这都是摆在红军战士面前的一个个巨大的考验。

哪怕是一个不用负重的身强力壮的战士,他在翻雪山过草地的时候,都会面临极大的危险。稍不注意,他就有可能落入草地的沼泽之中,身体不受控制地往下沉。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过草地的速度无限放慢,他们就是为了尽量把脚步踏在坚坚实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踏入吃人的沼泽当中。

可以想象,背着沉重的手摇发电机的谢宝金,他的压力有多大,他面临的困难又有多大。

在长征的前半段,加强连的战友们需要和一线战士一样冲锋陷阵。由于他的年纪较大,所以没有像其他战友一样上战场,只是负责在后方守好手摇发电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友们一个个牺牲在长征途中,加强连的人数也越来越少,最后能够与他分担手摇发电机的战友,也不过只剩下了十几个。

过草地时,他把发电机背在背上,用粗麻绳牢牢捆住自己的身体,弯着脊背,小心翼翼地拿着根棍子,一边走一边向前探路。

过完一段草地之后,他的身上被麻绳勒出了大大小小的伤痕。

看到其他身材较为矮小的战友没有办法跨过沼泽,他还专程把手摇发电机放下,返回草地,一个个地拉着大家度过险境。

翻越雪山时,情况则更加棘手。雪山上的风极为凛冽,冰寒刺骨,一个身材单薄的战士向上爬,有时可能会被狂风给掀翻。

他们面对着来自大自然的极大阻力,只有靠着强大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意志,才能跨越这道障碍。

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如果还像之前那样把手摇发电机背在背上,那谢宝金很有可能会因为用力不均的问题滚下雪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想了想,把发电器扛在了自己的肩上,仅仅用一只手来辅助攀爬。整个攀爬过程中,哪怕再苦再痛,他也没有放松过护住发电机的力气。

毛主席随时需要向红军的各个部队发出指令,他身上的手摇发电机便是最重要的工具。出发之前,他还向总参谋部的首长立下过军令状,只要他还在,手摇发电机就绝对不可能出现任何一点问题。

一寸路,一寸血,他硬生生地扛着140多斤的大机器,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成功转移根据地后,毛主席召开了一场中央的表彰大会。在会议上,主席特意提到了谢宝金,称他是长征模范。

面对夸奖和如潮水般的掌声,谢宝金只是摇了摇头,眼眶通红。旁人只以为,他是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所以心情激动。但只有自己知道,他是想到了在长征途中牺牲的那些加强连的战友。

相比起把性命留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来说,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根本不算什么。今时今日接受嘉奖的,也不该是他谢宝金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深人静之时,他也会想起那个总嚷嚷着要和他分担重量的年轻战友。对方牺牲那天,他摸着手摇发电机沉默了很久。

有时候,一台机器承载的并不仅仅是机器的功能,它还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份感情的寄托。正因如此,每一次看到这台自己辛辛苦苦守护的发电机,谢宝金都会心潮澎湃。

到达延安之后,他被安排到其他的工作岗位上,成为了一名党内干部。手摇发电机的工作,也被新的战士接了过去。

虽然领导干部的工作任务相对来说更轻松一些,但他的心情却轻松不起来。因为对他而言,离开发电机,就像是强行割舍一位与自己朝夕相处了多年的老伙计。

隐藏事迹,低调生活

1949年建国之后,参加工作多年的谢宝金被安排到了总参谋部担任金库总管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领导人心中,他是一位相当负责的物品管理者。过去在他的手中,手摇发电机得到了最好的保存和利用。现在,他们也愿意把更重要的工作任务交给他。

这是组织上对谢宝金的信任,也是谢宝金用自己多年工作的辛苦成果换来的。

虽然内心十分感激领导人的安排,但谢宝金总是觉得自己受之有愧。他认为,新中国建立之后,建设国家已经成为了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而干部职位,应该留给那些更有才华的年轻人。

他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觉得自己忝居高位,是一种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他的年纪也越来越大,所以非常担心拖累国家建设的进程。

50多岁时,他主动向中央打了报告,从领导干部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回到老家,成为了供销社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

家乡的父老乡亲都不知道他过去的身份,也不知道他是一位拥有着光荣事迹的老革命。他也从来不会对人主动讲述这些过往,把自己当成了普普通通的农民老头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人知道他是一名老兵,但不知道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哪怕是对着家人,他也不愿意对过去的功勋大谈特谈。

当初接受表彰时的心情,这么多年来一直伴随着他。他始终认为,活着的人受到的嘉奖,其实更应该被安放到那些牺牲的烈士们头上。

在供销社工作的十多年里,谢宝金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做着脏活累活,从来不会逃避属于自己的工作责任。

一颗螺丝钉,一个小扳手,一张简简单单的旧报纸,他都十分珍视,绝不浪费。

1974年,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支撑不住后,谢宝金才终于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两年之后来到军事博物馆,见到手摇发电机,对他来说更是意外之喜。

工作人员向他解释了当下的参观者为何不能随意触碰文物,他也非常理解这一规定。因此到最后,他的手也没能真正触摸到属于发电机的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离开之时,博物馆的领导和工作者都默默看着他的背影,眼中满是泪水。

一位低调朴素的红军老革命,发电机的伙伴,此时让他们所有人肃然起敬。

结语:

对于谢宝金来说,加入红军革命队伍纯属偶然。但是进入这支先进的队伍之后,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对得起自己的责任和良心。

手摇发电机不仅是与他并肩作战的伙伴,还是他峥嵘岁月的见证者。因此,在军事博物馆中,他才会情不自禁的伸出双手,因绷不住情绪而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