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政策落地后,也就意味着,60岁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
他们大可以说,“还能再干十年”,70不也正当年吗。
昨天刷到一位124岁的老寿星过生日,一位100岁的老奶奶去看自己83岁的闺女。
这不由得让我有了一个错觉,活个区区60岁,谁还拿它当回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6岁。
而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
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
如此一看,60岁不算老,还真不是一句笑话。
近日,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在谈到目前社会广泛存在的年龄焦虑问题时,称“60岁是生产力最强的年纪”,引发网友的热议。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2025年的开始,也是新的一轮压力的开端。
去年混的不太行,只看到了年龄的增长,事业上却毫无建树。
一到春节就开始焦虑,怎么面对家人和亲朋的目光,如何回应工作、职位、薪酬、年终奖等等这类尴尬的话题。
成就感的缺失,的确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陷职场焦虑里无法自拔,内卷的越厉害,焦虑感就越强烈。
对此,李银河教授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开解年轻人:
六十岁到七十岁才是生产力最强的时候,这是因为智力上的成熟和经验阅历的丰富。
对于专家的观点,网友观点也是两极分化。
反对者觉得,专家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让她当农民试试,六七十还在地里干农活,还能继续说出“生产力最强”的话来吗。
也有人认为,李银河教授的话有一定道理。
60岁不一定是生产力最强的年纪,但是经验丰富阅历充足倒是没错的。
其实,很多年轻人的焦虑,来自一种传统“按部就班”的心态。
比如说“三十而立”,好像到了三十还没有“功成名就”,就显得自己很无能。
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搞成了如职场一样按部就班的“任务书”,总是盯着身边人在做什么。
快30岁就该结婚了,结了婚就该生小孩,就该有自己的事业,该早早买下房子……
如果我们过度在意别人,就很容易失去自我。
只有按照自己的步调走,才会少去很多年龄的焦虑 。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今的生活压力在增大,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不但要扛起家庭,更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事业上的进步。
孩子、老人、夫妻关系、事业、职场……,无数的因素都需要我们去体验、经历、权衡。
20岁想的东西,30岁可能觉得幼稚,到了40岁可能又是另一种想法。
中年的困惑,到了六七十岁,或许就不值一提。
年龄焦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受限于经济、环境等因素,也跟阅历和社会认知有很大关系。
换个角度想,专家说60岁生产力最强,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基于有个好身体,能活到那个年纪,才有后续的可行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观点有一个非常大的局限性,那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
对于作家、画家、医生、教授这类群体,或许真的是“越老越香”。
而对于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工作的普通人来说,60岁以后,恐怕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所以说,李银河教授的观点谈不上错,错的是它不具有普遍性。
也正是如此,在一个公开场合用作对年龄焦虑的反驳,也不具备足够的现实意义。
普通人的焦虑,来源于越来越大的“不安全感”。
大学生就业难,35岁就业门槛,企业裁员导致的中年失业,社会保障的不足等等,都让这种不安全感挥之不去。
生存是一个问题,生存质量又是一个问题。
对于一些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就是另一些人拼尽全力可能都够不到的“未知数”。
央视《朗读者》节目上,演员叶璇的一篇演讲曾感动了无数网友。
这篇名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演讲稿,把不同阶层下的人生百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喝咖啡这么一件平常的事,有人喝的只是生活,有人却是为“尊严”而喝。
从农村到大城市是一道巨大的鸿沟,而城市里又何尝没有。
就好像我们还在为一套房子拼命赚钱还贷,有的人房子多的买完都能忘掉。
对于作家、教授来说,60岁不仅不是限制,反而会是一种身份的加成。
可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可能意味着即将被社会淘汰。
35岁都不想用,何况60岁呢?
留给他们的,好像除了环卫、保洁、保安这一类,其他岗位真的不多了,还谈什么“生产力”呢!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和分享,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旨在弘扬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无任何不良诱导倾向,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本人进行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