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汽车人5月19日报道 中国汽车与世界汽车的距离,已经讲了30多年,如今再来谈论自主路径的新意,也显得不那么突兀。

无论从哪个侧面切入,东风汽车在中国汽车版图中都是不能忽略的角色。央企的背景,合资的路径,管理的创新,当然,还有和其他汽车集团一样的桎梏——自主品牌的孱弱。由于国有属性的原因,东风必须承担自主重任。不可否认,国有资源多多少少都会向央企集中,如果能够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创新为与扩张,那么这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好势头。

借力颓势中的PSA,东风可以享受PSA在市场销售的所有技术。只要是PSA所拥有的,东风如果愿意,都可以通过“佣金”的形式,实现技术分享。这也意味着,东风在成为PSA股东的同时,也打开了PSA的技术大门。当然,获取的方式,依然也需要付出一定商业代价。

据悉,PSA大量最新技术,包括其引以为傲的“Hybrid Air”空气混合动力技术(目前已经投资6亿欧元),即将导入神龙公司,并与东风携手进行最后阶段的研发。

然而,此次联盟,依然在国内外受到争议。有人担心,PSA的债务危机就是一个不着边际的深坑,东风此番为合作伙伴PSA注入的“救难”资金,很有可能打了水漂。至于PSA向东风开出的技术清单,是否真能转化为东风自主品牌的内生力,也还是一个疑问。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东风身兼央企与市场角色的尴尬。经常,我们都会发现一个两难局面——央企因为国有属性,被批创新不够,但又因创新行为而备受担忧。

现在看这样两个时间点。

2016年,PSA集团希望收获健康的现金流,而不在亏损的债务危机中深陷。2016年,东风汽车希望实现300万辆的自主品牌销量,其中包括30万辆的海外销售。

摆在中法两大汽车集团面前的,是属于自己不同的门槛。如果联手,是否能够得到1+1>2的结果?

东风设想,始终是要做“中国的东风,世界的东风”。这一次,希望走出中原、走出本土的东风,在合适的时机上,为未来谋得先机。作为PSA的股东,它能够在行使股东之职的同时,得到股东所能获得的权益。

不妨将全球汽车产业看得更清楚一些。过去几年内,欧洲市场的颓势,使得各大跨国企业之间的联手,变得尤为频繁。他们或在研发层面联合开发、或在知识产权共享,而雷诺与日产当年的结盟,菲亚特持股克莱斯勒均是体现资源优势最大化的例证。当中,其间也不乏也有失败的案例。

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比喻,东风正如晋国,地处中国中部,凭借多方合资,强大了自己的力量,但自主一直乏力。不过,东风已经建立广泛的根据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随着“大自主”战略的启动,东风的自主事业,在方向上有了可期许的未来,只是缺少执行层面的技术引擎。

作为PSA,外来的和尚在中国不太好念经,但是200多年的历史以及技术的积累,是可以依靠的外力。尤其是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神龙汽车,在经历几番波折之后,终于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成为PSA全球市场的最大亮点。

中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东风与PSA,前者亟待成长,后者偏于自保,在这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同行的局面中,关于新联盟的走向,不妨学学春秋战术——各大诸侯国,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必须承认,在竞争中有效联盟,在同需要成长的时候,应将双方的优势放大。全价值链上的合作,从亚太区开始,是大胆的尝试。

作为一家央企,东风汽车如何能够将重大的使命传承下去?是否有足够的内功与洞见去平衡企业发展与体制要素?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汽车企业,这个理想不会改变,但是,这个过程本身,是需要创新的。

所以,东风入股PSA,我们不需要有太多宏大的理论逻辑,即使有一天,PSA在全球再度拥有联盟伙伴,这都无关紧要,东风亦不会投反对票。即使双方的产品在未来可能会产生市场的交集,也只是商业社会的正常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