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岭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会昨天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举行,给为期5个月的经典诵读大赛和上海孔子文化节画上了完美句号。但这远远不是结束。近8万人直接报名参赛,超过300万诵读爱好者参与了相关活动—这组庞大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一股经典文化的热潮,正在上海的广大市民中发芽乃至兴盛。

深入寻常百姓家

和曾经风靡一时的“穿汉服、读古诗”不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没有那么浓重的形式感,更注重背诵和熟读。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很多诵读活动重点在表演,参与者很可能只会背一两首古诗词,而我们的诵读大赛强调阅读量,以及是否真正把握了经典文化的精神内涵。”简单地说,如果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而临时抱佛脚,是难以过关的。

也正因为如此,大赛在参赛人群上体现出的行业全覆盖和年龄全覆盖,才更加令人惊喜。我们由此看到,在上海,有这么多个人和家庭自发地热爱经典诵读,用传统文化浸润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多参赛者甚至是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诵读唐诗宋词,其中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这两天被媒体广为报道的8岁孩童张人匀。

各界形成推广热潮

应该说,经典诵读大赛掀起的热潮并非偶然,它得益于近年来沪上各界对于传统文化的大力推广。

2005年,上海颁布《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是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教委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开展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为全市中小学生搭建了一个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平台。就拿此番在总决赛中分别以第一、第二名进入十强的严涵和王俊期来说,两人同属于市北中学的“水云间”词社。作为市北中学文学社下属的七个分社之一,“水云间”成立一年多来,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

很多学者也自发投入到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中。每周五下午,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在自家客厅举行读书会,学习经典作品,感知中华优秀文化,坚持十多年,最多时慕名而来的参与者有40多人,以至于客厅变得越来越小。大家形成了约定:长辈坐沙发,女士坐凳子,男士则席地而坐。

记者还获悉,一套覆盖从初一到高三的传统文化诵读教材即将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

经典是有能量的

更重要的推动力,在于经典本身所蕴含的能量。经典诵读大赛决赛评委、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对记者表示,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无数次冲刷与淘洗,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断,会引发社会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混乱,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教训。“所以,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在于它适应了这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一股重新审视与抢救、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望。”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正是因为经典具有巨大能量,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理解其内涵。学术界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从而将民间热潮真正引导向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华,抓住精神实质,突出其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引领,而不是在形式上搞模仿。

(百名诵读达人感言见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