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GIF图帮你看懂司法改革前后有哪些变化?

GIF图帮你看懂司法改革前后有哪些变化

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召开,《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制度的意见(试行)》等重磅文件出台……这个7月,司改又一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热词。

司法改革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

案例一:“菜单式”办案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改革前我是包打天下的 大厨 ,切菜、洗菜、炒菜、端菜什么都做。”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检察院李梅梅说,改革后,办案团队配了两名检察官助理,对办案流程进行规范:主任检察官阅卷,开出“菜单”,由检察官助理初审案件、摘录证据、核实身份信息等,书记员负责填写、打印法律文书、归档案卷,自己只需要专心办案,把案件办成精品。

案例二:一线的法官人数比改革前增加

员额制改革后,一线的法官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例如,上海市法院配置到司法一线的法官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1.4%,主要办案部门的法官实有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7.6%。法官队伍结构也得到优化,入额法官中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比例提高4.1%,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4%。

案例三:法官办案“终身负责”

改革前,案件审理中存在的层层请示汇报,案件判决书审批模式造成“审案的人不判案、判案的人不审案”,部分人利用检委会、审委会制度规避责任。

改革后院长、庭长不再签发未直接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而是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裁判。司法责任制改革将多项权力下放至法官,使他们能够更加独立地审判案件,有了独立的权力才能担负起应担的责任,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司法公正。

案例四: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重庆检察机关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中,制定检察官“权力清单”,梳理出各业务条线304项案件实体决定权和程序处理权,把其中的205项权力授予检察官独立行使,一般案件办理从过去的检察官、部门负责人和检察长的“三级审批”变为检察官一人的“一锤定音”,突出了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

案例五:科学考核打破终身制

以往法官的职业路径是“法官——审判长助理——审判长——副庭长——庭长”,以后更多的是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从科级、处级变为法官职级。

案例六:给“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架上高压线

去年,两办出台《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成为司改进程中改革的一大亮点。文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出“红线”。中央政法委也根据文件规定,连续两次对违规者予以通报,给“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架上了高压线。

文字:邹伟、陈菲、罗沙

插画:贺萌

辑:宋玉萌、韩筱婧、蔡馨逸

(原标题:GIF图帮你看懂司法改革前后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