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1号到7号是拉萨的雪顿节。

一年一度的晒佛必不可少,还有罗布林卡的藏戏、歌舞表演,然后每家每户吃酸奶。

清晨,哲蚌寺举行了盛大的晒佛仪式。
就我的旅行经验来讲,从未把拥挤的人潮作为一种可观赏的风景。然而在哲蚌寺,成千上万的人对着巨大的释迦牟尼像,双手合十,顶礼膜拜,构成了人和佛之间的一种膜拜和被膜拜、希望和被希望、信仰和被信仰之间的奇幻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还未亮,6点半出发。

很多人更早,3点4点就起床,还有的前夜12点就守在了山上,据说被冻得一塌糊涂。

伴随着一路手拿捻珠,念经文的信徒们,徒步上山。

平日里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由于上山的人太多,而山道通过性不到五米。只能前胸贴后背,蠕动着走。用了快4个小时,为的就是把自己挤成一张肉松煎饼。

混杂着酥油、羊皮、汗味的气体逼人前行。路上到处都有正在燃烧的柏叶,烟雾创造了一种虔诚,也有些呛人。中途挤得实在走不动,站着闭目养神。偏巧天公还不作美,时不时的下点雨。

以往总是要取笑那些在大假出行的人,人挤人有什么看头。可这次不同,一年一度的哲蚌寺晒佛是藏人必须要举行的盛大仪式。于我而言,可能错过了这一次,就意味着要错过一生。所以挤点怕什么,怕的是自己耐心不够,挤不上山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山的升高,置身于一座石头山的中部。回头看拉萨城已经在大约四、五公里之外。

拉萨河变成了一条银色的细线。成千上万的人汇合在山顶上,从一个月的婴儿到九十岁的老人都有。有藏族人,有僧人,也有汉人和外国人。

山是灰色的,没有生长任何绿色植物。最大的风景便是山间镶嵌着的五彩佛像绘画。许多石头刻上了经文。山坡上支着一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铁架子,用来晒佛。

先行到达的人忙着找地方安顿自己,在这儿要找一个立足之地并不太容易。有数万人聚集在山谷中。人们在等待,不动,有了说话的力气,先前在路上的沉默就打破了。人们开始说话,藏语、汉语、英语交响回旋,互相不懂,但意义相同。

这是一场不用任何意见领袖发起的群众大会。人们从不同的地方赶来,自动聚集在这里,听命于佛的号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副有几十丈的佛像大唐卡伴随着低沉的诵经声,由很多年轻喇嘛一字长蛇阵地抬出,并从山头自下而上缓缓铺陈,露出真容。山前有三层阶梯,上前膜拜或参观的人必须绕着三层阶段缓慢前行,走到巨大的佛像唐卡的前面抛洒白色的哈达、抛洒钱币、油润的佛珠。可以接受高僧摸顶。

晒佛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仪式,僧侣们从哲蚌寺中把唐卡抬来放好展开,约莫一个小时左右,再卷起来绑好抬进寺庙。“晒佛”就是晒“唐卡”。唐卡是在纺织品上绘制或缝制的巨大佛像,由于实在太大了,平时没有机会展开,只能每年一次或几次拿出来在室外展开晒晒太阳。

不远处有藏戏,脑补应该是表达人们对今年生活的一个总结以及对来年的期望。在这空旷的山野之中,人潮鼎沸,藏歌凝重而又悲壮,夹杂着一声声庄严的长号,为今天的晒佛增添了无法言说的神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藏线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高反吓退很多人。人说来西藏要靠缘分。而到了西藏,要看一年一次的晒佛更需要缘分。即使到了西藏,遇到了晒佛,也未必与佛有缘。晒佛的日期向来没有规定在哪一天,更不会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这事儿已经搞了几百上千年了。

仪式结束后,哲蚌寺不可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寺庙接近的最好方式是抚摸。寺庙一层一层的木质阶梯,藏人修得很狭窄,必须手足并用才能攀上去,扶梯两边和阶梯木板泛着陈旧的光亮,还有墙壁、布、丝绸、柱子、门、门环,信徒们跪下来亲吻的门槛。

大殿里,是用眼睛凝望那些高高在上的佛像。于游人而言,它们不仅仅是佛,还是时间沉淀下来的艺术珍品。在幽暗的灯光中,一览那些起底于普通人生活的神话传说、梵高式的超现实色彩狂欢、西藏化的完美雕塑造型以及达利或波依斯式的超现实主义……

感知西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美学。这些文化和美学甚至比神更永恒,因为神也是他们创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318川藏之旅

创视界全景摄影平台打破平面摄影的狭隘之处, 用全景摄影的新技术多角度、多维度、更全面的展示川藏线之美,再一次唤醒人们对318川藏线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