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挂牌子”激发一线员工贡献智慧

在潍柴动力一号工厂的车间里,以一线创新项目带头人名字命名的项目牌子格外醒目。

走进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一号工厂加工二车间,悬挂着的“树军两轴自动拧紧单元”牌子十分醒目。这是以机械师王树军的名字命名的一个革新项目,他是该项目的带头人。

目前,该车间有“树军”名字的牌子还有三个。潍柴动力采用挂牌方式给一线创新项目的带头人增加荣誉感。“‘挂牌子’可以激发一线员工贡献智慧。”11月24日,一号工厂厂长助理李松五向本报记者介绍,一线员工创新已经常态化,王树军带领的团队每年都会有四五个创新成果推出。

当天,本报记者随国家质检总局“走质检、进企业、看质量”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潍柴动力,探寻这家打造柴油动力“心脏”的国际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之道。

“治未病”才是方向

“在装配环节,要确保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定位和拧紧。定位由加工过程保证,而拧紧力矩是总装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原来都靠人工,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发生磕碰伤或是漏拧等问题。”王树军告诉本报记者。

今年一季度,二车间决定进行自动拧紧改造。从提议、立项、审核、设计到制作、安装、调试整个环节,以王树军为核心的团队前后总共花了约3个月时间,成功研制出两轴自动拧紧单元。这种自动化改造,对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个项目成功后,王树军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奖金,车间里则挂起了以树军名字命名的项目牌子。“对我来说,物质奖励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个人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产品质量也由此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王树军说。

王树军的父亲就是潍柴的工人,他自小“就喜欢当工人,喜欢摆弄那些机器设备”。 1993年从技校毕业进入潍柴后,20多年里,王树军先后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潍坊市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工友眼中“头上有好多层光环”的工人。

不过,回顾过去,王树军记忆中最难忘的场景并非站上领奖台的荣耀时刻,而是走进新车间的时候。“2004年,新厂区建好了,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高大精稀的进口设备,我别提有多兴奋了!”至今,提起那个场景他的眼睛里还是闪现着兴奋的光芒。

自那以后,他和工友们埋头对进口设备进行适应本土生产环境的改造。随后又开足马力对这些设备进行一系列的自动化改造,“树军两轴自动拧紧单元”就是其中的一项。

设备的一点点进化,推动产品质量一步步提升。

作为一名维修工,谈及如何确保产品质量,王树军喜欢讲扁鹊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自认是最差的一个。他说,自己只是使危重病人的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二哥是在病初起之时就能药到病除,大哥则是在病情发作之前就下药铲除了病根,“治未病”才是最高明的。

“平日巡检、日常养护和计划性维修相结合,防患于未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树军说。

过程管控是关键

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对于产品质量提升至关重要,而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潍柴以‘质量在我手中’为抓手,全面打造WOS运营体系,以‘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不接受缺陷’为核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潍柴动力总质量师张中祥说。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控是关键。“一般情况下,现场发现问题随时就会处理,当下处理不了的,会逐级上报,解决之后还要进行评估,形成闭环。”潍柴动力制造总监刘元强介绍说,他们还运用大数据来帮助改进生产环节提升产品质量,这其中既包括潍柴5000家服务站反馈的数据,也包括生产线上产生的实时数据。

“与国外高端内燃机产品相比,国内产品的短板就在可靠性上。”潍柴动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文广坦言。

可靠性是内燃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潍柴动力抓质量的一大关键。在潍柴动力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记者了解到,潍柴动力一直积极进行内燃机可靠性技术探索,如相继开展耐久性、关键零部件可靠性研究,模拟进行疲劳试验等。

进入潍柴动力半消声室,世界顿时安静下来,经过专业的处理,连一点回音都没有。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柴油机及相关零部件的常规噪声振动测试,以便找到噪声源,以及研究柴油机整机降噪。

据悉,作为潍坊首家获得出口免验证书的企业,今年潍柴动力在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帮扶下,顺利通过现场评估验收,荣获“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称号。

据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化矿科副科长许昆介绍,他们针对潍柴动力实际情况,给予其一系列进出口检验便利措施,包括出口其生产的列入法检目录的产品可实施免予检验,出口援外物资和政府协议检验商品实施验证监管等。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业低迷的当下,今年前三季度,潍柴控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90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70%。目前潍柴的产品远销欧洲、非洲、东南亚市场,在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的美国市场也正在积极布局。品质保证无疑是企业走出去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