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你识苗族银饰

在12月6日举办的“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外交部贵州全球推介活动上,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水根在同步举办的贵州专题展览现场表演制作苗族银饰,吸引了各国使节和国内外媒体。

传承文化 记录历史变迁

12月6日下午,外交部蓝厅外,吴水根摆弄着一只丝丝入扣的手镯,据他介绍,这叫做“母亲手镯”,代表着不愿离开父母的情节。而他面前还放着代表多子多福、发财富贵等寓意的银饰,“我们没有文字,所以借用银饰传承苗族文化。”吴水根说。

苗族银饰讲究雕刻和技法,需要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已有上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也展示出苗族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

已经50岁的吴水根,从事苗族银饰加工制作已经有32年,他在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台江苗族民间艺术开发的带头人。他以苗族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民间艺人为主要技术骨干,致力于苗族银饰工艺品研究、生产、销售,技艺集银冠、项圈、手镯、耳柱等为一体,保持着千百年来的味道。

近年来,吴水根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内外民间艺术表演、展销,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一致好评,多次获大奖,艺绩屡见于国内外媒体。作品经有关专家学者鉴定,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带领乡亲靠手艺脱贫致富

“苗族银匠大多分布在黔东南一带,规模大约有1000人。”吴水根介绍,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工艺的培训正在逐渐兴起,特别像刺绣、银饰等专业,他本人也常去学校传授苗族银饰制作技能。

其实早在他踏入苗族银饰制作时,就通过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为传统手工艺传承作出了贡献。他先后带出了16个徒弟,带动全村99户苗族群众从事银饰加工制作,从业人员280多人,年创造产值达上千万元,成为台江县靠手艺脱贫致富的领军人物。

他在2015年入选“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贵州好人榜,2016年荣获首届十大“贵州工匠”称号,并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原标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你识苗族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