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会教育”该是什么样的教育

珠江瞭望

报载,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近日发布了《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蓝皮书》,报告指出,珠三角地区60%的家庭每年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投入超过5000元,其中35%的家庭投入10000元以上,更有近10%的家庭年投入达20000元以上。

这个新闻的标题有点让人不明就里,何谓社会教育,这个概念我还真不清楚。望文生义,应当是与“学校课堂教育”相对应的“校外非课堂教育”吧!比如说,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或者跟着爸妈去旅行,且玩且见识,都属于社会教育。不过看罢新闻,却发现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儿,报告说:“越来越多的家长帮孩子选择社会教育。数据显示,在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家长的选择思路逐渐拓宽,除选择学校教育补习班和艺术特长班等传统班型选择之外,思维拓展与素质训练(23.59%)、手动技能训练(13.12%)、语言训练(11.63%)等多样性的培训课程也开始受到欢迎。”

看到这儿我才算明白,这报告所讲的“社会教育”主要就是有偿补习班或培训课程,调查数据中,没有一项与“参与社会活动”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的社会教育有关。至于发布调查报告的这个协会,就是刚刚成立的素质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的行业组织嘛!于是就不难理解,该协会为何把家长们舍得花钱上培训班来作为宣传重点了。

“社会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有偿上培训班,它应当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做义工、读行天下、参加社会调研等。当然,不得不承认,校外特长班、补习班,确实有着不小的市场。因为家长们心里都明白,特长班与补习班是“上了总比不上好,多报一门没坏处”,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学校教育还是在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

当然,真正的校外素质教育,是需要的,收费或高收费,也是市场所决定的。只是,我们在宣传“社会教育”的好处时,要严谨一些,避免误导。

马志海

南方卫视主持人

(原标题:“社会教育”该是什么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