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电独家”记者 林 沛

“户外节目拍摄最大的难点,就是每期的样式都不一样。《我们的挑战》第一期在岛上拍摄;第四期是张家口的冬奥运动特辑,完全是冰雪世界;第八期又是‘蒙面歌会’,与《蒙面歌王》的拍法相似,但拍摄环境完全不同。”说到户外节目的拍摄思路,灿星制作技术总监罗檑只有三个字,“多样性”。

“灿星对棚内节目非常擅长,虽然‘蒙面’和‘新歌声’都比较苦,但拍了很多年还是驾轻就熟的。”在他看来,棚内节目只要做完第一期,后面几期将会在同样的模板下越来越熟练。而《我们的挑战》无疑是一场对既有模式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期)冬奥会特辑完全就是一场体育转播,只不过体育比赛不需要近景,户外真人秀却需要,所以拍摄起来比体育节目还复杂。”为此,导演组还在雪山附近的一个宾馆布下107倍大倍率的高机位,以捕捉近景特写镜头。类似的重型装备还无法乘坐缆车,“只能靠技术人员肩扛、手捧”。

从棚内到户外,综艺节目主流摄像团队正在忍受煎熬。“该抓的画面还是要拍到,观众不会因为客观原因就能理解你的难处。”《我们十七岁》摄像统筹罗立告诉记者。

艺人睡四五个小时,工作人员就要前后再减掉一小时;节目转车走山区,“感觉牙都颠得松了,下车的第一件事是先咬咬牙”;节目还选取了百姓家、农家乐等室内小场地,“不像户外可以施展得开,但摄像组和灯光组必须克服”。

罗立和他的团队已是国内颇有经验的真人秀拍摄团队,仅2016年参与的真人秀节目就有《我们十七岁》《奔跑吧兄弟》《我们的挑战》《跨界冰雪王》《我的新衣》《高能少年团》《星球者联盟》《下一个球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是这样富有经验的团队,也有无法克服的难题。“最大的拍摄难度是天气,”罗立告诉记者,节目在抚远和饶河拍摄期间,气温低至30度,摄像机耗电极快,“人的体力下降也快,有两位摄像师脚趾手指有冻伤。”

户外节目的灵活性也考验着摄像师的反应能力。罗檑对每次的水上拍摄都提心吊胆,“机器和素材掉水里就完了,有的摄像师倒着走,一只眼拍摄、一只眼看路,还要保持镜头稳定,户外摄像挺不容易的。”《越野千里》总导演李佳梦说道,“跟拍姚明的摄像师为了保证(姚明)入镜,他走一步,摄像师就要退三步。诸如此类的对策一定要有,要迅速反应。”

分工与合作

与灿星制作等老牌综艺节目公司不同,《越野千里》的制作方云集将来以纪录片为基底,户外拍摄原本就占据巨大比例。李佳梦曾拍摄过以日本艺人福山雅治为主角的纪录片《为歌而行》。从那时10个人左右到《越野千里》近100人的团队,纪录片到真人秀的过渡并非易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第二期,悬挂于直升机下的傅园慧因挂钩脱落突然下降。从天上飞、地上跑再到泥里滚,《越野千里》的安全保障几乎渗透在方方面面。

摄像团队中,两位来自Discovery的摄像师不仅要向中方摄像师普及各种环境下的安全拍摄须知,还要时刻保证所有环节的安全性,“比如在高原拍摄中,有的摄像师会有高原反应,还要扛着摄像机爬上几千米海拔,有的人确实快昏过去,只能临时找直升机运下去、换人。”李佳梦说道。

据悉,《越野千里》的核心摄像团队有20多人。从《跟着贝尔去冒险》的“一带八”到《越野千里》的“一带一”,跟拍近景的机位从每人两个扩张到四个,还不包括特殊景别摄像师。也就是说,在20多人的配置中,至少有10个人跟拍艺人,似乎也暗示着这档“上天下海”的真人秀的特别难度。

《我们十七岁》的拍摄环境则相对简单,基本配置也比一般的真人秀团队少一些。“转场特别多,小场景特别多,所以我会刻意减少人员。”罗立告诉记者,摄像组不设摄像助理,所有器材都由摄像师自己搬运,负责空镜的摄像师也要拍摄主节目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擅用巧劲,“定点的有12台机位。这12台经常根据场景需要还会分为AB组。”在罗立看来,并不是机位多就一定好,“如果安排得不好,好多都是重复的景别,对于资方是浪费钱也没必要,对于摄像师来说也容易产生惰性。”

从团队人数看,《我们的挑战》也遵循着“一个MC带两个跟拍摄像师”的做法,定点摄像师3~4人,CC摄像师1~3人,常规有10多人的拍摄团队。最复杂的“冬日运动会”一期采用了10个定点机位,摄像师数量达20多个,机位达31个。

《我们的挑战》将团队更加规范地分为“空镜组”和“拍摄组”。据罗檑介绍,空镜组与主节目内容无关,主要拍摄大空镜以及与广告客户权益回报的相关镜头。拍摄组分为跟拍、定点拍摄与CC(特种摄像)三个小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拍组跟拍MC,每个MC带两位跟拍摄像,两人不仅互为“备份”,且相对闲置的一台机器还要负责拍摄路人互动或者一些关系镜头。

定点拍摄则主要负责固定机位的安排,并与跟拍形成有效互补。罗檑告诉记者,在《我们的挑战》中,两种摄像负责的区域无缝对接,且配合默契。“他们都会在MC运动轴线的一侧,这样就不会穿帮。”

CC摄像的存在则是为了弥补前两者无法拍摄的一些角度,是对常规拍摄的有效补充。“比如跨栏的时候不能派摄像师,从全景看会穿帮;再比如衣柜这种小型空间藏不下一个摄像师,也会用到CC。”据罗檑介绍,一般场景的CC摄像大概是10个左右,特殊场景可达20~30个,以实现360度无死角的拍摄。

特种与普及

以CC、无人机为主的特种设备,随着户外真人秀在国内的普及,成为摄像师们的“新宠”。“拍摄的时候,凡是能想到的,我们都会不惜成本去使用常用的特种拍摄。”罗檑说。

CC特指小型GoPro或DV等,多用于车内、室内、睡袋、飞机等小型封闭空间;也会直接让MC头戴或穿戴,以模拟主观视角。虽然拍摄理念相似,但CC与欧美纪实综艺中常用的“固定摄像头”仍有很大差别。

罗檑认为,CC在中国户外真人秀中的广泛普及是借鉴了韩国人的拍摄方法。“GoPro 并不是广播级的设备,价格基本在2000块钱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以纪实性为基底的《越野千里》中,CC的应用只多不少。“姚明在《爸爸去哪儿》中只拍摄了半小时,因为他不喜欢参加这种综艺节目,这次却要跟我们拍一天一夜。”李佳梦说道。

“拍之前他反复跟我强调,他最不喜欢镜头,一看到镜头就不愿意说话。所以我们事先在他周围安装了许多GoPro。”此外,节目组还在姚明不注意时想办法在他身上安装了一些小型摄像机,“但后来非常有趣的是,他只要发现机器就会自己拆掉。”

无人机是《我们的挑战》采用最多的特种拍摄装备,罗檑告诉记者,无人机“主要用于城市空镜或大型场面的航拍,几乎每期节目都会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越野千里》则使用了一大一小两台无人机,李佳梦的感受是,小型无人机灵活并容易操控,“但拍出来的色调不如大型无人机那么美,所以表现中国大美、大好河山的镜头都是用大型无人机拍的”。此外,小型无人机还能够用于拍摄突发特殊情况。

但正因航拍多为远景、大远景,在缺少树林等遮蔽的地区很容易出现穿帮镜头。“所以我们事前会考虑很多,怎样能既把机位藏好,高度又要适中,还不影响航拍。”在具体拍摄中,“要么拉长拍摄时间,要么补拍航拍大景。”李佳梦说。

此外,水下摄影、VR拍摄、子弹摄影等更高成本、更富技术审美性的拍摄方式也在为户外真人秀带来特别的风格。据李佳梦介绍,《越野千里》选取的每种地理风貌都会拍摄至少一个360度子弹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立则看到,国内摄像器材公司的专业性越来越高,为户外真人秀的技术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比如大疆出的产品在户外综艺节目中用的特别多,各种型号的Ronin、Osmo、Inspire,包括新出的Mavic都非常好用。特殊器材方面,GoPro、Sony的Nx30和FDR-x3000应用的也很多。”

硬件与软件

《越野千里》的不少摄像师来自纪录片行当。李佳梦提到,虽然他们之前经历的拍摄环境已经算得上“非常恶劣”,但加入到这个节目后还是强化了许多技能,比如“短时间奔跑的能力”以及“抵御5300米海拔高原缺氧的能力”。更何况这些能力“前期没法锻炼,也不是想锻炼就能锻炼出来的”。

起早睡晚更是户外摄像师的常态,“艺人早上6点起床,那么5点就要开拍,4点就得领设备,一直拍到晚上7点,一天十几个小时。”在艺人吃饭时,摄像师仍然不能吃,“所以基本会把所有便携的零食都给他们,面包、士力架、巧克力……他们只能在路上抽空吃一点。”

超级体能、超强毅力与超高情商,户外真人秀的摄像师无疑是“神奇”的存在。在欧美国家,有不少户外真人秀的摄像师都是战地记者出身。在罗立看来,跟拍摄像师主要需要具备三个素质

排第一的是体力好,“早起不睡跑到吐”是常事;排第二的是团队成员之间要有默契,拍摄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知道对方的意图;排第三的是情商要高,能和艺人对上话,才能让艺人放下戒心,在节目中表现得更放松。“当然,摄影师自身技术过硬是必须的,虚焦、不稳,这些是绝对上不了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要求“硬件”与“软件”齐备的工种。据罗立介绍,他会根据摄像师的身高、体力、经历等各方面情况来匹配不同的艺人。

《我们十七岁》的跟拍摄像师与《奔跑吧兄弟》几乎是同一批人,“跟拍郭富城的也拍AB,拍范明的原来跟王祖蓝,拍韩东君的原来拍鹿晗,拍华少的原来跟拍郑恺;只有孙杨因为身高关系才换了一位身高一米九的摄像师,他在网综《看你往哪跑》中和孙杨已经磨合过。”

除了体力、毅力,罗檑认为,摄像师们某种程度上还担负着“MC随行技术服务”的职能,“要监听MC的‘小蜜蜂’是不是没电,万一没电了要帮忙换电池。所以,即使收音师跟丢了,摄像师是绝对不能跟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敏锐的反应能力也是摄像师的重要素质。“不能永远框着MC的中近景,比如MC说这栋楼好高,就要马上给这栋楼一个全景,一旦没拍到,后期就要补拍。”李佳梦也认同,缺乏这种敏锐度是致命的,“只有一次成型的东西才有最真实的状态,因此所有拍摄必须一次成型,不可能在一个地方走两遍。”

好的拍摄团队稀缺,是尚处于起步期的户外真人秀必须面临的尴尬境地。“户外节目的同质化,很大程度来源于优秀团队的匮乏——就那么几支好的,风格当然会相像。”罗檑指出。但在罗立看来,市场上的大型班底搭建已近完成,各个团队都在摸索,“技术上是次要的,熟练到一定阶段,大家都差不多。”

从制片人、导演出身的罗立认为自己团队的强项是对节目的理解,“导演喜欢和我讨论内容,我会给出我的建议。”但有时,颇有大团队经验的他也会想起过去只有两个机位的时刻,“那时节目组人少,大家都玩在一起。不像现在做完一季节目,好多别的组的工作人员都叫不出名字。”

同时,他也在隐隐地担忧,“现在的摄像师在拍摄手法上太单一,机位多也意味着担的责任少了,对分镜、画面都少了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