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骑着共享单车,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下雨了借一把共享雨伞, 想运动时借一个共享篮球,电影院排队时有共享KTV打发时间,累了,还有共享小马扎让你休息。难怪有人把2017年,视为共享经济的元年。

倒闭潮不断共享单车进入双寡头阶段

2016年快速起飞的共享单车,今年频繁爆出倒闭传闻。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三家先后停止运营,关于共享单车倒闭潮来了的说法蔓延,甚至也有人称同在共享经济领域在线短租也将面临洗牌,那么,共享单车和在线短租市场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共享单车市场并不像表面看到萧条的样子——接连的倒闭潮,反而是通过此种优胜略汰的方式对市场进行规范和梳理,单车市场由百家争鸣进入ofo小黄车和摩拜单车双寡头角逐的阶段,这对于用户来说,利大于弊。

首先,为手机APP减负。双寡头阶段,用户完全可以从ofo和摩拜中二选一交付押金使用,或者两者同时使用,而像是小鸣单车、酷骑单车等选择退押卸载,提前规避以后可能会出现的押金难退等问题。

其次,价格方面。双寡头通过补贴方式争夺用户,用户是直接受益者。摩拜和ofo的月卡骑行活动仍在进行中,下一步如何补贴,值得期待。再次,使用方便。双寡头因为融资情况乐观,经济实力雄厚,后期单车的市场投放数量和城市覆盖范围,更加有保障,“真正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用户使用体验好。

共享单车平台的跟风涌入,一些平台建立的初衷就是被收购或者并购。共享单车市场迎来双寡头阶段,接下来的发展态势或将趋于稳定。

享经济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尝试着向不同领域渗透。

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产权、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随便拎一个项目出来,都会成为“风投”的对象。随着摩拜、ofo相继开启全球化布局,共享经济已经成为“风口上的猪”。

共享经济被玩坏了

回过头来,其实所谓的“共享”,就的过去的中介,只不过现在放在了互联网上。

共享雨伞进驻上海地铁站

近日,一台台共享雨伞租借设备,首次进驻上海地铁2号线各站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享雨伞运营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要借共享雨伞,需要用户使用身份证和手机号进行实名认证,且要支付押金39元;该设备尚未安装定位追踪系统,如7天内不归还伞,将自动默认扣除押金。

对于共享雨伞即“变相销售”的说法,运营方表示,共享雨伞成本价在40元左右,如果用户不还伞,也赚不了多少钱,而且,企业即将取消还伞界面的“我想买伞”服务。“企业的初衷是便民,不是想卖伞。”

上海地铁资产公司有关项目负责人称,在地铁站内投放“共享雨伞”主要目的是便民,目前是试运营阶段,要通过乘客的反响和试运营的结果,再判断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投放计划。

共享宝马横空出世

8月11日,沈阳传来消息,辽宁沈阳铁西区北二路马路边上,停放着备受瞩目的即将投入运营的全新宝马轿车。

车身的颜色为蓝色,这是首批即将投入运营的1500台共享汽车的一部分。目前进行最后的安装测试阶段,预计最快下周投入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这些蓝色共享汽车全部是崭新BMW 1系汽车,于今年2月上市。共享宝马收费是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顶。注册用户还可以获得2次免费使用的机会,每次不超过5小时。预计将快速辐射全国,优先覆盖北上广深杭。而国家也出台了扶持政策。

近日,交通运输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首次肯定“分时租赁”(共享汽车)在整个交通出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针对共享汽车发展的首个指导意见。

相比于共享单车的“野蛮发展”大大领先于政策出台,共享汽车的发展似乎还未呈现爆发之势,鼓励性指导意见就已出台。

这意味着共享汽车时代正式到来,更多的巨头将疯狂涌入,让所有只要有驾照和手机的普通人,没钱也能开好车,没车也能游全国。

空调也玩“共享”?

据广州日报、佛山日报等媒体报道,8月初,广东顺德一家企业提出了共享空调的概念,并在8月8日首发共享空调公测版。

这家企业认为,他们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空调租赁不同。他们共享空调的一大特点是在空调产品植入物联网科技,厂家直接与消费者连接,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用户使用空调的状态。这也意味着,未来你家里用的空调可能不是你的。

经营模式上,该共享空调采用“押金+按时收费”的模式,每台空调押金3000元,按照每小时1元价格收费,电费用户自理。按照一年使用5个月,每个月20天每天6小时来计算,一台空调回本需要5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威锋网

而使用方面需要下载共享空调APP,注册下单之后,商家上门安装,消费者享有租、续、退三个操作,开机时候只要扫空调二维码进行充值即可。而这种共享空调属于短期租赁产品,随时可以退,设计也围绕共享概念,安装使用都非常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该企业官网

该企业在官网称 ,除了传统租赁的单位宿舍、高校、酒店等大型的公共场所,他们的产品主要面向的是90后消费群体。因为90后们正逐渐步入社会成为消费市场新力军,观念比较超前,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按照90后人群每2人组建一个新家庭,每个家庭3套空调,有2.6亿套市场需求。

共享马扎惊现北京街头

马扎,这个被星爷奉为街头斗殴神器“折凳”的柯基版,终于也逃不过被共享的宿命。

在北京这个被大雨淋过的周末,共享马扎被悄然摆上街头。画面是这样的,排排坐,扫大二维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这样的天气亮相,也显示了这家公司的倔强的挑战精神。就算大雨让整座城市颠倒,我的二维码你仍然看得到,当然今天下雨可能坐不了。

从图片中行人打扫,共享马扎二维码还如此鲜艳来看,该马扎采用了防水面料,考虑了户外极端天气的挑战,很周到。预计北京城管和朝阳大妈都不会留着它看雪了,所以目前应该不会有被白雪覆盖的危险。

无需扫码随便坐,不限制年龄、性别、种族、人群,可谓是无差别对待了。不过在主要受众上,或许会更受下象棋的北京大爷们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享经济”是盘活资源还是营销噱头?

这两年,借着“共享经济”的风头,越来越多的共享模式产品走进城市生活,有的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有的则大受冷落。

不时出现的“共享+”,让不少人感慨创新创业的神奇魔力,也带来了人们对真伪共享的讨论。有网友认为,虽然像共享单车这样的项目,的确给人们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一些商家推出的“共享”,并不太接地气,或许只是以圈钱或广告为目的,打着共享的旗号投放的产品随意占用公众资源,影响市容市貌,还是值得警惕。

“共享+”模式和产品不断出现,让人不禁追问:究竟何为“共享经济”?“共享”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享经济的两大内涵是资源是否流动起来,及是否运用了第三方的互联网平台。”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向新华社表示,目前资本涌入共享经济市场,大多集中在日用、交通出行等生活消费型的共享商品中,如单车、雨伞等等。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邓虹的一大感受是,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其一大特征是资源是流动的,消费者无需将其购买就获得使用权。

“互联网环境下的共享经济应该是企业(管理平台)将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配对,资源与需求找到很好的对接。”广西某高校教师高伟认为,确实不少所谓“共享”更接近于分时租赁,有的只是打着“共享”之名行商家盈利之实。她表示,目前“共享”概念满天飞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日趋便利,大家习惯使用随手可得的服务,通过手机就能满足的吃住行等需求成为商家盈利的增长点,不排除“共享”只是商家噱头的情况。其次,城市公共服务没有跟上城市生活的需求。很多城市规划始于90年代,空间布局和发展思路比较滞后,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比如城市免费公用雨伞供应不到位,促使企业萌发投放雨伞进行资源配置、租赁的想法。”

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对于新出现的共享经济新业态,专家普遍持包容态度,而共享经济的内涵也在延展,最初的闲置资源的共享可能较算是典型的共享经济,但如今延伸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都叫共享。

城市 vs 分享经济

城市不仅仅是孕育商业、教育、文化等现象的特定领地,而且也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分享价值而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在本意上就有着分享的功能,集体性的税收支持和经营着许多的事情,如从地铁运营到警察维护治安。

而在当今分享经济理念之下,“我的就是你的”,个人的剩余空间、财物等均可供共享,既提升了财产的利用率,也可以充分扩展空间,这对显得狭小局促、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及其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改善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城市拥有抱分享经济带来的红利似乎成为必然。

然而,自2016年10月以来,一些城市颁布的网约车的实施细则却让人感觉到地方政府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城市和分享经济成了一对“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讲,如何在企业创新自由和保障消费者安全、健康之间达致平衡是地方政府规制分享经济实践的重要内容和立法目标。

为此,近几个月以来,针对网约车地方细则,许多报道从中国现行法律出发,探讨了其中的关键问题,如地方政府的许可设定权及其边界。当然,更有从分享经济的本质来反思相关产业的发生与发展史的文章。这些讨论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指导性意见》的及时发表和内容完备。

但是,可能还有一些更为基础的问题也值得讨论:分享经济是怎样改变了城市的功能?地方政府又应该如何应对?另外,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极为迅猛,带来了许多的益处,如为公众带来了出行等方面的便利,轻资产模式减少了过度消费,增强了社会联系与认同。

但在实践中,分享经济的运作也受到了批评,如认为分享经济不过是经济自利下的另一种形态而已,虽然强调合作和社区定位的模式,但是实现起来较为复杂。无论如何,分享经济的实践对于地方政府,准确地讲是城市政府的助益更多,协力城市实现了许多先前设定的目标。

那么,中国的城市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分享经济呢?

首先,分享是城市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分享经济只不过是加速了这种现象,对于城市而言不应该将这种分享经济的方式排除于外。城市的益处在于将消费者、服务提供者聚集得比较集中,进而产生所谓的“集聚效益”(agglomeration benefits)并构成了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

传统对于城市的探讨认为,交通成本低以及距离近会带来经济增长,也就是城市的聚集功能。相较于偏远乡村,城市降低的运输成本,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机会,拓展了许多深入的市场。巨大的市场由此也带来了诸多的就业机会,信息、观念传播较快,也促进了技术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城市的规模与密度是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关注的重点问题,因为一直以来,“拥挤成本”(congestion cost)的问题只能靠继续不断地增加新的设备、新的服务、新的地域来加以解决,但结果带来更多的问题。而分享经济发挥利用多余资本或服务的优势,动态调整各种供给方式,改善了城市的相应功能。在密度方面,由于这种循环、绿色理念的应用,能够缓解城市生活中的许多压力。这两个层面均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城市在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从许多国家的实践来看,分享经济的成功运作进一步改善了前述集聚功能。分享型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和技术手段,如数据分析、价格机制、声誉机制等更多地实现了消费者与提供之间的匹配,在实质上加深了城市市场的运作程度。分享经济更因为货物、房屋等的租用和再利用,使用因空间等产生的拥挤、人口稠密等现象得到好转。

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繁荣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在发挥政府主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城市建设和治理的目标。

共享经济的终局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在我看来,随着人们的时间、精力越来越稀缺,拥有一件非高频使用型事物对人们带来的额外成本亦必将越来越高,如此背景下,“共享经济”或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且或会持续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共享经济”项目。

且,在某个市场领域已被充分填充后,该市场或会往进一步细分的方向发展,就如滴滴在打车出行市场趋于饱和后上线了“豪华车”,而共享租车领域的微型电动车租赁项目也开始持续出现。

此外,一切共享经济的终极追求,或许都是在起始阶段借由牺牲掉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进入到某个特定领域内形成垄断,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借此完成该领域内新一轮服务标准和科学技术应用的升级和更迭。

认清上述此点后,或许我们才可以更客观理性的去审视它——

或许它诞生之初的本意是好的和善意的,但在一个资本和市场驱动的环境中,它必然需要接受资本的驱动,追求增长、财富和利润,走上一条与最早它被人们所鼓吹的形象截然不符的道路,产生“资本的恶”。

然而,正如《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一书中写到的:“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没有捷径的,遏制共享经济的恶也没有捷径”。

所以,我们既不应用过于理想化的视角来要求“共享经济”,也不应对之抵触和恐惧,我们只需要明白和理解:它或许只不过是商业环境下的一种必然产物,伴随在它身上的一切美好与恶都是自然且合理的,我们或许应该以更长远和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它,而并不需要一定要在它身上打上几个盖棺定论的标签。

而如果是要站在更长远和宏观的视角上,我倾向于相信,共享经济一定会带来诸多服务和消费领域的更迭和升级。

这就如同,互联网也曾经带来了诸多“善”和“恶”,引发过无数争议,最终却几近被公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般。

至于“共享经济”们的规模化盈利,目前看起来,除了苦苦熬过,做时间的朋友之外,似乎难有他法。

或许,借由主动向政府示好,主动纳入政府的监管体系下,从而更快、更加名正言顺的实现商业化,亦会是其中的选择之一——至少,在这条可见的路径上,政府和法规,一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口,也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关口。

只是,以这个逻辑看,会不会当下的诸多共享经济项目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如流星烟花般一闪而逝,要么,则是在漫长蛰伏后彻底完成了对一个行业服务标准、流程和底层技术方面的全面升级,无限趋近成为新时代的一方霸主?

绝大多数人,往往都缺乏在适当的时候下决定的能力,所以,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后悔当中,后悔以前为什么不敢于及时向自己的意中人表白以至于被别人捷足先登,后悔以前为什么没有及时辞职下海,以至于现在只能看着那个曾经能力远不如自己的人大发特发,后悔没有早日买房,后悔没有早日卖出手中的股票;你的这么多年,有太多的后悔,都是因为,不敢下决定,怕失败、怕冒险、怕上当、怕吃亏,殊不知,到最后,反而吃了最大的亏。

此文为新浪财经头条(青云谈)原创内容,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