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高中学历史,只是看看教科书,做做练习题,抄抄几个做题的模板,历史就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在脑海中留下浅浅的印象。

上了大学,学习新闻专业,中国新闻史是必修课。课堂上,老师总喜欢给很多的推荐书目,希望我们课后阅读。因为对历史不是很感兴趣,我往往不会去看老师的推荐书目,所看的仅仅是一本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了曾任《大公报》记者、《文汇报》总编辑的徐铸成于1981年出版的回忆录《报海旧闻》,才发现有那么多的细枝末节被我忽略,我所学习那么久的历史,我长期以来认定的事实仅是一个事情的片面。特别是看到其中关于邵飘萍的内容,提到“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记者也有不完美。

邵飘萍,被誉为“新闻全才”,是《京报》的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他所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新闻业务研究的奠基之作。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抗议日本军队炮击大沽口,并联合美、英等国要挟中国政府,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结队赴执政府门前请愿。再次上台后的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死47人,伤150余人的大惨案。“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在《京报》发表声讨,被张作霖下毒手。1926年4月26日凌晨4时许,邵飘萍在枪声中倒下,年仅40岁。

英雄人物也是不完美的。由于当时经济比较落后,能够依靠营业收入保持报社经济独立的不多。邵飘萍的生活阔绰,有当时少见的自备汽车、特制香烟。为了维持他的生活水准,不免向各方谋求“津贴”。这种做法也就是如今新闻业界所禁止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甚至可以称之为“新闻敲诈”。

当然,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判断,总归要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单纯地以现代的背景与视野去理解,往往也会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