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无数同胞为了消灭入侵者而身死异地他乡。他们都是英雄,是我们如今生活的奠基人,他们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反法西斯做出的贡献都是我们应当铭记在心的,这些英雄都值得我们铭记!但是离抗战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远,这些老兵并没有的到合理的待遇,甚至有些老兵,生活非常困难,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叫齐修体,是一位抗战老兵,住在齐寨村,是河南省直管县——豫北滑县老店镇最偏远的一个村,他生于1922年3月2日,今年93岁。1938年4月,16岁的齐修体因为家庭贫困报名参军,到中国国民革命军195师服役。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师,他们在河南巩县接受培训学习,师长名叫梁凯,他的连长叫邢志化,是齐修体的老乡——王庄邢村人。很难想象,16岁的少年就肩上战场担当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后来抗战结束后,老兵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国军老兵。因为他知道,这样只会招来人们的骂名,上世纪80年代初,老人在外漂泊了十几年又回到了齐寨老家。如今老两口已失去了劳动能力,承包到户的责任田只好租给邻居耕种,每年只有300斤小麦100斤玉米做口粮,又回到了半饥半饱的日子。因为自己身负“国民党、杂牌军”的“罪名”,如今93岁的老人在村子里“还是抬不起头”,甚至遭人背后“说三道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那个为了可以吃饱饭拿起武器和日本鬼子殊死拼杀的小战士,如今已93岁高龄且意识不清的他却依然记得每天提上编织袋到村子里转一转,捡些柴禾、破烂、饮料瓶背回家,再给卧病的老伴儿烧火做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老人想起自己含辛茹苦积攒了一辈子的积蓄1.8万元(准备翻盖新房接儿子回家住)“不翼而飞”(被人盗走,已报案现无果)哭得就像孩子失去乳母一样伤心时,我留下了眼泪。真不知道就这样的日子老人是怎么熬到耄耋高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