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16期 文/无常奉天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中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而且易守难攻,因此在乱世之中,是兵家必争之地。昔年,刘邦便是从此地出兵,一举统一了中原。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此地先后被张鲁、曹操占有,后来成为了刘备的地盘。此后几十年中,魏延、吴懿、王平等人,先后担任汉中守将,此地一直未曾易主。可是到了蜀汉后期,姜维放弃了前人的防御经验,另辟蹊径,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想法。结果几年之后,曹魏发动灭蜀之战,一直固若金汤的汉中,不到一个月便彻底沦陷了。因此,很多人提出了姜维误国的观点,认为姜维是导致汉中沦陷的罪魁罪首,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末三国时期,在灭蜀之战爆发前,汉中也经历过不少战争。最初的时候,此地是张鲁的地盘,后来曹操率兵前来攻打,张鲁并没有拼死反抗,反而很快归降,这一战参考意义不大,暂且不谈。曹操拿下汉中之后,并没有统治多久,他公元215年定汉中,到了218年,刘备便开始兴兵攻打此地了。当时汉中的守将,是有“白地将军”之称的夏侯渊,刘备亲临战场,率领主力出击,历经差不多两年,才使汉中再度易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十年后,魏将曹爽,率十万大军伐蜀,汉中再一次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守将王平仅率不足三万人进行防守,在抵挡了四个多月,让魏军无功而返。通过这些战争,我们不难得知,汉中易守难守,名非虚传。那么在灭蜀之战的时候,它为何不到一个月就失守了呢?原因真的与姜维有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姜维的防守方式,与前人有何不同。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在汉中修筑了汉城和乐城两座城池,这两座城池互为掎角,且能够为前线提供支援。在这两座城池之外,则有不少外围据点,在姜维提出改革之前,蜀汉的守将,一直非常看重外围的各个据点,立志将魏军抵在秦岭之外。后来姜维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提议取消这些据点,只坚守汉、乐二城,这样既可以抽调出一部分兵力,作为机动部队,又能够诱敌深入,瓮中捉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做法,虽然无法像之前一样,将敌人拒在外围,却更适合后期的蜀汉,毕竟仅据有益州,且连年征战的蜀汉,人口越来越少,这便意味着兵力的下降。再加上在此之前,姜维北伐,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折失了不少兵马。如果依旧像之前那样,将兵力分散到各个据点,防御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容易出现疏漏。将他们改为灵活的机动部队,配合汉城、乐城灭敌,反而更加稳妥。如此看来,姜维的想法和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可是汉中为何还是,快速沦陷了呢?难道是因为姜维的想法,太过理想化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是否定的,此事其实与姜维并没有什么关系。当初钟会率十三万大军,踏入汉中之后,乐城和汉城各自仅有五千守军,他却一座都没能拿下,只能留兵围困,绕过此地,前去攻打最至关紧要的阳安关。阳安关地形狭长,是古蜀道的一部分,而且有名将傅佥驻守,有廖化赶来支援,按理说更该万无一失。然而就在这个时刻,阳平关竟然出现了一个叛徒。此人名叫蒋舒,是与傅佥一起驻守阳安关的人。当钟会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便萌发了投降的念头,于是假称开城破敌,骗过了傅佥。因为他在城外,傅佥便没有设防,导致了魏兵趁虚而入,傅佥格斗而死,至此阳安关守将,一死一降,此地失守,汉中也宣告沦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蒋舒投降的举动,凭阳安关之险,凭傅佥之能,再加上朝廷方面,已经派出了廖化,姜维也摆脱了邓艾和诸葛绪的围追堵截,正在赶来,阳安关绝对不会轻易失守,汉中也不可能沦陷,真正危险的,是钟会的大军。由此可见,汉中虽然是在姜维调整防御策后,被击破的,但是这并非姜维的主要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