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贝睿

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儿童教育机构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一度刷爆朋友圈。理由是,阶层固化,普通人家的孩子,受出身、思维、眼界、金钱、教育资源等所限,很难实现阶层跃迁。

可不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一步一个关卡,每一个关卡,都需要 500~1000 万的学区房(资格)+ 家长的简历(背景)+ 各种培训班(烧钱),然后才是孩子自身的努力 + 智商 + 综合能力……

一位父亲不由感慨:

我这辈子,拼了命地努力,也只换来了一个普通的人生。

这很正常,因为比我们优秀 100 倍,比我们出身好 100 倍的人,很多比我们还要努力!

这么说,似乎很绝望,但是,你有没有退一步想:如果你不努力呢

有人在山巅,有人在谷底,你不努力往上爬,最终只会滑向更加艰难的深渊。

普通人家的孩子,实现阶层跃迁的道路注定要艰难一些,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同样可以在生活的点滴中用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些有力的支援。钱权等硬件我们拼不过,我们可以拼软件,我们可以给孩子更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比如——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三十多年前,斯坦福大学 Carol Dweck 教授开始思索一个很多人不愿面对的问题——失败。她反复问自己:

为什么同样是遇到挫折,有些孩子能够屡败屡战、不断努力去克服困难,而有些孩子却会轻易放弃,甚至不敢去迎接挑战?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她最终发现,孩子的心智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孩子到底是认为一个人的智力、能力、品质,是主要由先天决定,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大幅改变?如果你认为主要是先天决定的,后天改变的余地不大,那你就有一个「固定型心智模式」(Fixed Mindset);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方面虽然有先天成分,但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大大地改变,那你就是「成长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

哪种心智模式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为了揭开这两种心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针对成人的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家 Jennifer Mangels 和她的同事就智力这个维度,对两组持不同心智模式的大学生展开了研究。(Mangels et al.,2006)

结果令人大开眼界:那些认为智力具有可塑性的学生比那些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另一个研究小组,后来又发现,持有渐进式的智力增长理论的人,更擅于监督和纠正他们的错误。(Moser et al.,2011)

成人是这样,那孩子呢?

孩子不是天生就相信智力是固定不变的。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固定型模式

在一系列实验中,Claudia Mueller 和 Carol Dweck(2002)发现,赞美孩子们的智力,比如,夸孩子「棒」「聪明」「有天赋」,等于是在跟孩子说:「你数学这么好,是因为你聪明。」「你画画好,是因为你有画画的天赋。」它还会给孩子另外一种暗示,就是大人之所以表扬我,是因为我聪明、有天赋,所以如果我想要继续得到表扬,得到认可的话,就要继续展现出我很聪明,很有天赋的样子。

这会使孩子们更关心保护他们「聪明」的形象而不是学习。他们很可能认为,失败是智力低下的表现,所以他们会尽量避免可能导致他们看起来无能的难题。遭遇失败时,他们往往倾向于放弃。

相比之下,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们更加热衷于应对挑战并在失败后更具弹性

从长远来看,那些经常被称赞「你太聪明了!」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认同固定型智力理论,而且越来越不愿意应对挑战。(Pomerantz & Kempner 2013)

能否将思维优势迁移到学习上,帮孩子提高认知和成绩?

我们已经看到,那些相信智力可塑性的人更具学习优势。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教导孩子接受成长型智力理论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有人针对 7 年级孩子的数学成绩进行了研究,他们设计了两门课程,教一组孩子学习技巧;教另一组孩子将学习技巧与大脑关联起来,在后一组孩子眼中,大脑是一块随着使用可以变得更强壮的肌肉。

结果后一组孩子数学成绩明显提高,而前一组孩子的成绩则没什么变化。(Blackwell et al.,2007)

关于大学生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当鼓励大学生相信实践,相信努力的力量时,他们对失败的态度也有所改善。(Niiya et al., 2004)

父母可以做什么?

如上所述,有真实的科学证据表明,我们可以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家长,我们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帮助孩子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基于Dweck的研究,这里有一些建议。

1

把成长型心智模式传递给孩子

你相信智力是可以改变的吗?如果相信,请将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你的孩子。

Dweck 在她的 TED 演讲《请相信,你可以进步》(The Power of Yet)中,对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价值作了进一步阐述,她指出普及成长型心智模式有助于实现教育平等

她举了几个让人振奋的例子。

在成长型心智模式的帮助下,在一年的时间内,纽约哈莱姆区的一所幼儿园的很多孩子,从入学时不会握笔,到在国家水平测试(National Achievement Test)成绩飞跃到前百分之五。

同样是在一年之内,远远落后的南布朗克斯区的四年级学生,其标准数学测试成绩攀升到纽约州所有四年级学生的第一名。

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某印第安人居留地的一所学校里的学生,成绩从全区垫底到名列前茅,而这个区包括了西雅图市的富饶地段。也就是说,「印第安」孩子,战胜了「微软」孩子

Dweck 分析说,之所以出现这种「逆袭」的局面,原因在于,在成长型心智模式的帮助下努力与困难的意义在这些孩子心目中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努力与困难让他们感觉自己很笨,让他们想放弃,但如今,正是努力与困难让他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得以形成新的连接,更强的连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2

帮助孩子看到积极的一面

前面提到的「大脑肌肉隐喻」实验已经表明,让孩子意识到智力可以提升,大脑是越用越强大的,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帮助孩子看到积极的一面,他们会更愿意尝试,更愿意接受挑战,并能够把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Dweck,2006)

运用成长型心智模式,甚至是平时仅使用一些简短的句子,就足以改变孩子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关注任务的方式。(Schroder et al.,2014)

比如,别说孩子「你不懂」,而可以提醒他「看看你有没有忽略什么」;别说「这对你来说太难了」,而是说「你来做可能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3

善用赞美,帮助孩子发展出成长型心智

前面已经提到,不当的赞美,比如赞美孩子聪明,可能会固化孩子的思维。

另一方面,赞美孩子的努力,可能会促进他们发展出成长型心智模式。一项追踪 1 岁以下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幼儿期多夸孩子努力,他们更有可能在二三年级的时候发展出成长型心智模式,他们也更倾向于认同坚持不懈和努力付出。(Gunderson et al., 2013)

此外,除了表扬努力,还应注意多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表扬成长而不是表现

结语

有人会说:

我可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但比我优秀 100 倍的家长、比我家孩子优秀 100 倍的孩子也在用成长型思维,我们还是没有任何希望啊!

其实,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跟自己做纵向比较。有篇文章说,「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也不是焦虑,而是学会运用成长型思维,帮助孩子不断追求更高的自己。不要奢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一代不行,下一代继续努力。只要孩子的人生是上扬的,就说明,你的努力,已经积累成孩子进步的阶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孩子的心智模式不固化实现阶层跃迁就永远有可能

所以,就让别人拼爹吧,我们拼自己、拼娃!不是富二代,若能通过科学养育,培养出一个富一代,岂不更牛?

参考文献

Dweck CS 2006.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New York: Random House.

Mangels JA, Butterfield B, Lamb J, Good C and Dweck CS. 2006.Why do beliefs about intelligence influence learning success? A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model.Soc Cogn Affect Neuroscience 1(2): 75–86.

Blackwell, L., Trzesniewski, K., and Dweck, C.S. 2007.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Predict Achievement Across an Adolescent Trans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an Intervention.Child Development 78 (1): 2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