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作者:秋天

(点击右上角关注《薪酬绩效分析导师》,每日更新绩效、薪酬、企业管理类干货、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好!刚才主持人谈到如何学习管理知识的问题,我接着谈一下我对学习管理知识的理解。上周和万孚生物总裁李文美教授聊天,谈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有成就的企业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而另一方面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成就平平?李总给出的答案让我很受启发:一类是一手知识,即来自于实践的知识;一类是二手知识,即通过看书、听别人讲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于别人的总结提炼。那些有成就的企业家,往往在年少时就已经历事,身上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知识,这些知识来自他们亲身经历的感悟和体验,使用起来往往驾轻就熟,直达目标;而那些读了很多书但缺乏实践的人,身上虽然有大量的知识,但这些二手知识很难被调用,使得这些人做事缺乏质感,做成事的概率大大降低。

作为管理研究者,为了使自己传递的知识更容易被人理解,让人掌握二手知识的时候更有质感,通常最有效的办法是研究案例,尽量少讲干巴巴的管理知识,多讲活生生的企业案例。今天我们不是单纯给大家讲商业模式的问题,而是拿小米的案例来跟大家交流。

我研究小米已经有4年时间。从2014年开始主动关注小米,然后系统地研究它。但是之前一直没有在这么大的场合里讲过,只是写过一些文章或在小范围内谈论过小米的案例,主要是因为对一些案例的结论的提出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这个企业,才能让结论更具有可靠性。有了4年的研究积淀,今天大胆地跟大家讲一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向华为学管理

为什么大家关注华为?因为华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立30年来长期持续地在增长,只在2001年这一个年份出现增长停滞,稍微出现了一点负增长,在其他年份基本上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所以大家研究华为,其实是希望从华为身上获得持续成长的经验。

任正非也反复强调过: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在管理,是无生命的管理体系决定了华为的持续增长。华为通过管理,能够跨时空配置资源,不仅仅配置到短期的增长,还能配置到长期的增长。资源不但能在国内国际上协同,还能在不同渠道上协同,也能在研产销上协同,等等,这都是管理的厉害之处,华为用管理解决了持续增长的问题。

很多企业在学习华为的时候,发现另一个难题:很多地方学不会。华为做事情的长期性非常强,花的精力非常大,比如做一个基本法,用了3年;推动一个管理变革,导入研发过程,也会花3~5年。就是说,华为的耐力非常强,大多数企业在学习华为的时候,就会遇到这些障碍——公司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和耐性去推动这么大的变革。

所以很多企业感叹说:华为学不会,难在任正非不好复制。这是华为的办法,模式比较重,学起来很困难。很多企业在学的时候,如果业务空间不够,就去做这些管理,会发现你的盈利空间和你的竞争环境,不允许让你思考那么长时间,不给你的资源配置那么长的时间考虑,变革的空间就不够。

数据呈现:

1、在大环境不佳、竞争日益剧热的今天,华为的销售、利润都能保持良好的增长。

2、人力成本连续上升,利润率基本保持,2016年利润率获得大幅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华为过去三年的数据呈现)

数据解读: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 一是华为不缺钱,甚至成立内部银行借钱给员工。二是华为激励机制非常丰富,而这些机制过于灵活,不可能被证监会认可。但是如果华为取消大部分的激励机制,也不会让华为拥有今天的辉煌。两者权衡之下,华为选择继续走自己的路。

华为员工的高收入靠什么支撑?

  • 答案:公司业绩和个人价值。华为年薪千万的员工估计至少上千人,很多技术、销售、管理人才的年薪都在百万以上,甚至新招收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月薪都分别在12000元、16000元以上。员工有这样的收入,需要产出高价值、高绩效才能支撑。

为何人力成本高了利润率还会增长?

  • 答案:人效高、损耗小。员工人效高了、浪费少了,个人收入自然会高、而企业盈利能力也会增强。企业愿意为高人效低成本付高薪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任正非

华为的薪酬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市场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企业都会把薪酬组成定位在中位置上,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企业会定位在中位置到七十五分位值之间,这是企业用来招聘和留任员工的比较好的操作实践。

华为目前的薪酬定位是高于七十五分位的,验证了任正非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薪酬策略,这也确实为华为招揽了不少优秀人才。

薪酬结构中,各部分的激励导向为:

1、员工的基本工资(或称“任职资格工资”)与任职资格(能力)挂钩;

2、绩效工资与过程考核(季度绩效/年度绩效)挂钩;

3、超额奖励与年度业绩增长挂钩;特殊奖励与价值导向挂钩;

4、岗位津贴是针对特殊职位给予的津贴补助(如:财务主管、薪酬专员、信息化管理员、技术文档管理员等)

5、战略岗位津贴是针对特定岗位、承担公司安排的特定任务的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享受的补贴。战略岗位津贴与岗位、承担的任务联动;

6、长期激励是面向核心高管及骨干员工的股权等非现金激励模式,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共同分享企业的成长。

华为的业绩目标

在业绩指标考核上,主要分为强调公司/团队的业绩和强调个人绩效。华为在操作上也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能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的激励机制到底有多强大?

  • 任正非现在华为只拥有1.42%的股份,一个创始股东拿出90%多的股份与员工分享,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强大。分股聚人、分钱励人。华为从1995年就开始尝试发行内部股票,自主设计员工在职虚拟股份,并且不断深化、优化,扩大受益范围和人群,让员工在华为拥有三份收入:工资(个人基本价值收入)、奖金(个人贡献与创造)、分红(团队共同经营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励性绩效方案该怎么设计

个人非常推荐目前国内少有的经营性薪酬绩效模式:KSF薪酬全绩效(价值分割、薪酬分块、数据说话、效果付费)

KSF薪酬全绩效遵循的理念:

1)企业应该购买的是员工创造的显性价值,而不是学历、资历、文凭、学历、体力、时间等

2)员工的薪酬应该与员工的价值做全面的融合

3)给员工开放价值渠道同时也是加薪的渠道

4)员工实现自我加薪,做到月度即时激励

5)将管理者转化成为经营者,与老板的思维、利益高度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向小米学经营

互联网带来竞争环境的加剧,很多企业增长很快,比如第二代的企业——阿里、百度、腾讯等,它们都是在短短的几年内获得很大的体量。尤其是这几年完成三级跳的小米,增长非常快。在竞争的时候,不仅要拼耐力,还要拼速度。如果不够快的话,空间就没有那么大。这也是很多企业在学习华为的时候遇到的挑战。

业务上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没有更大的精力投放在管理变革上,而且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很多竞争对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增长到一个庞大的体量上,让你没有机会进一步扩张,所以,企业快速增长的问题就摆在面前,你不仅仅要持续增长,还要快速增长。问题是你没有快速增长,很难持续增长。

小米了不得的地方就是它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一个庞大的体量。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到2014年的时候,刚刚4年,总销售额已经达到了743亿。虽然在2015年和2016年有短暂的两年的停滞,但是2017年又重启增长,总销售额大概1200亿。8年时间,年销售额达到1200亿,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我认为,小米的奇迹来源于经营,这么快的速度,与管理也密切不分家。到目前为止,尽管小米内部也开始抓一些管理过程和管理循环,但是它的重点还是在机制的牵引、文化的塑造和团队的打造上。它对管理的重视,已经慢慢向华为靠拢。小米的快速增长,不仅来源于它的经营、它的模式、它的资源整合和它的布局,还来源于优质的管理系统。

同样,在雷军眼里,小米公司的管理非常简单,小米在全中国进入门槛最高,小米永远是小公司,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弊病。小米公司几乎没有管理层,全是一线员工,也就是透明的合伙人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军采用充分授权的扁平化组织,事业初期,招募了8位合伙人,每位合伙人各负责一个板块,充分授权,互不干涉,企业内整体分三级管理:合伙人-新主管-员工。

小米的组织完全是扁平化的,7个合伙人各管一摊,形成一个自主经济体。小米的组织架构基本上就是三级,核心创始人—部门领导—员工,一竿子插到底。他不会让团队过大,团队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就一定要拆分,变成项目制。从这点来讲,小米内部完全是激活的,一切围绕市场、客户价值,大家进行自动协同,然后承担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在小米,除了7位创始人有职位,其他人没有职位,都是工程师。

组织扁平化,在管理上就能做到极简化。

雷军说,小米从来没有打卡制度,没有考核制度,就是强调员工自我驱动,强调要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强调责任感。大家是在产品信仰下去做事,而不是靠管理产生效率。管理要简单,少制造管理行为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下班从不打卡,这么管理员工有用吗?

很多公司对员工考核都存在误区,我们买的是员工的体力、时间、还是价值?我们在绩效考核的时候,很常见的一项是对加班的考核。

在中国,98%的企业信奉打卡管理员工,推崇加班,也是中国企业的惯例。而事实是,效率高,创造价值多的员工,往往是完成工作最快,下班最早的。拖拖拉拉,效率低的员工往往是白天无所事事,到了快下班,才想起来工作还没做完,于是加班几个小时。加班的员工评分较高,而创造的价值很低,分到的工资很多。

合伙人模式——适合核心人才

老板如果想要员工和企业同舟共济,必须要让企业和员工真正变成利益共同体,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合伙人模式,是在工资之外,企业给员工提供的一份额外的薪酬激励模式。

企业员工出钱,购买企业的合伙人份额,成为公司的内部合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员工购买的是增值利润的分红权,不占用公司股份,但是到了年底,可以多分得一份钱,并且,公司业绩越好,个人贡献越大,分得的钱越多。

对员工来说,相当于购买了一个有高额回报,并且没有风险的的理财产品,员工不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哪怕是亏损了,也不会失去本金,只要肯努力,自己就可以得到更多回报。

对企业来说,既不失去公司股权,又能得到员工跟投的周转资金,还能稳住人才团队,凝聚人心,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终奖到底该怎么发?推荐这种IOP分配模式

今天和大家重点介绍的“OP合伙人”,和传统定义的持有实股模式的合伙人不同。这里的合伙人模式指的是:

一种让员工既出钱更要出力,却不改变公司股权结构,只分享公司公司经营成果的一种模式。

员工能持股的份额主要由本人的能力和业绩来决定,而能分到的钱,由员工的贡献系数(60%)和跟投的钱(40%)来决定。在利润分配的权重来看,我们更强调的是,员工的个人贡献系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P合伙人收益分配

合伙人获得收益的方式:

  • 出钱—投资:保底收益、投资收益、投资份数、预设价值

  • 出力—贡献:增值分配、价值衡量、二次分配、贡献价值

合伙人收益规则:

  • 第一部分:贡献收益 60%

  • 第二部分:投资收益 30%

  • 第三部分:二次分配 10%

将管理层区分类型、层次,设定对应的预设价值分,以倍数确立基础资格分。

IOP如何考核和评价?(推荐KSF年度考评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很多传统企业的合伙人机制是合伙人只出力不出钱,钱由企业出。但温氏和OPPO/vivo的合伙人机制是既出钱又出力,让大家共享一个品牌、一个平台、一套管理体系,实现规模化效益。

  • 同时,企业保证合伙人跟着干就赚钱,实现分布式作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这种合伙制模式延伸到产业价值链,并打通了产业价值链。

  • 其他的像阿里合伙人、小米的合伙人模式、永辉超市的合伙人等等都体现了一种趋势--合伙人模式大势所趋!

如有问题或者有需了解,请在文章下方留言或者私信小编。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是一种修养 |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