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盏因茶而生,茶因盏而妙。

建窑以生产黑瓷建盏而著称,因生产工艺的精湛,在两宋时到达了鼎盛,开辟了实用功能与艺术欣赏的崭新天地,那些文人墨客更是吟诗做赋,影响深远,各地的窑口也开始争相效仿。

坐落于武夷山风景区北侧的遇林亭窑便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在北宋末年,中原大地兵燹四起,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向南逃难。

有一天,北方某大名窑的林姓烧窑师傅携一家老小逃难路过此地,逢天下大雨便在便在风雨亭中休息时,偶遇两位林姓同宗

一者为建州水吉窑制瓷师傅,因寻找瓷土原料到此;

另一人为风雨亭周边山场的所有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巧合之下,便说到此地山形宜窑,山上的松柴、瓷土等原料充足,且交通便利,如果可以烧窑造瓷,一定是赢利丰收。

说罢,三人便决定合伙营造窑场。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得天独厚,加上三人齐心协力,第一窑的试烧便获成功,被越来越多人知晓,生意越来越好,为纪念三人的偶遇,便将初次相遇的风雨亭命名为"遇林亭"。

此后,窑口也因为亭的名字而得之,时间长了,不但成了窑场名字,还成了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成了其中重要内容;

到了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其是在1998年10月考古队对窑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

1.清理了两座宋代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其中1号窑全长73.2迷;2号窑113.1米;
2.发现一批石构淘洗地、水井、排水沟、道路、工棚基址等作坊遗迹;
3.发掘出土了大量宋代黑釉、青釉瓷器及要具标本;
4.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一批"描金、银彩"的黑釉瓷器,在福建同类窑址中属于首次发现。

这一次的发掘不仅揭开了遇林亭窑址的面纱,同时对于福建窑系的深入研究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证实了"描金、银彩"的产地在遇林亭窑和建窑,解决了中国与日本考古界对其产地的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林亭窑只要烧制的瓷器有黑釉跟青釉瓷器,器型大多是以碗跟盏为主。

从早前的采集或出土的瓷器标本看,这里生产的碗跟盏有这些特征:

1.造型。

以束口为主,整体略矮,盏弧度也与建盏有所区别,另外还有撇口、敛口、钵形碗等器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胎土。

以浅灰色和灰白色居多,也有少数青灰色,颗粒略粗,但是非常均匀。

但胎土含铁量明显比建盏低,也比建盏更加轻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底足。

部分较为粗犷,但是修刀风格很一致,圈足大多低矮,足心浅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釉层。

比建盏薄,一般会露出止釉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釉色。

以纯黑色、蓝黑色为主,也有少部分酱黑色、紫黑色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林亭窑的兴衰是有其历史背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与武夷山茶历史是紧密相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的斗茶风气盛行,武夷山盛产茶叶,是宋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这一点是为遇林亭窑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

同时,作为目前发现的全国最大规模、保存最完整的古窑之一,对茶器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有兴趣前往一看还是很有必要的。

宋人茶事,由盏开始。

文章由微信公众号【夫物盏集】整理发布,专注于建盏、宋瓷、宋代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