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高中,我就听说我们高中每年都有六七十人能够考上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号称华南第一学府,而我的高中母校只是广东一个五六线城市的重点高中,当时我在年级里面排名大概二三十名,所以连我也从未把上中大作为目标。

结果,高考时我考了一个不上不下的成绩。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上了这么一个没一点挑战的学校——中山大学。

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母亲偷偷问我:儿子,后悔么?高中的时候你要是不去当班长,不去搞各种比赛、不去搞编程、不去搞社团,你大概就能上自己梦想的清华北大了吧。

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

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我回家和母亲说,中大挺好的,自由,我很喜欢。

中山大学,一些北方人不了解,以为它在中山市,甚至有人以为是一个民办学校。

中大原名是国立广东大学,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自推动成立的国立大学,后来中山先生去世,为了纪念他,学校改名国立中山大学。

当时国民革命军北伐,打到哪里,哪里的著名高校就跟着改名叫中山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当时叫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当时叫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当时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当时叫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第一中山大学,就是现在这个唯一的中山大学了。

中大沿用了当年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

近百年过去了,军政易手,世事多变,像中山大学这样的高校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特别是1952年,中大分拆出了华南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医学院(后来的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重新并入中大),还有一些院系迁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

唯一剩下的文理学系,合并了原来的私立岭南大学,并且以岭南大学的校园作为校园(今日的中大本部南校区)。

岭南大学就是电影《色戒》里面的汤唯和王力宏饰演的王佳芝和邝裕民的母校,通过电影,大家都记住了他们那些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怀。

当然,中大不但得到了岭大的校园,还得到了岭大的一宝——史学大家陈寅恪。陈先生当时因为身体原因,应岭大校长之邀请到岭南大学任职,然后是合并后的中山大学,一直至后来去世。

陈先生的故居、塑像,还有那句著名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至今是中大一景。

作为曾经的一名普通中大学生,在中大四年,我感受到的中大精神,恰恰就是这两句名言:

1、“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2、“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以我当年在校时发的微博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错,我这个公众号的名称“行者慎思”,就是化用了“慎思”和“笃行”两条,也应了独立与自由的涵义。

我还记得,那时候的中大,进校园是不需要检查身份的,学校里的草坪是可以随便坐的,学生们在学校BBS“逸仙时空”自由地议论学校里的“家长里短”,一些学生创办校园媒体,自由议论。每当有不平之处,学生们群情激愤,大多有所处理,比如“空调门”。

甚至,当年中大还试验了国内少见的三学期制,试验了学生会主席民主选举。

更令人称道的是,中大有很多敢说话的老师,他们敢议论,敢批判。他们也许不是著名教授,也许只是一个小小讲师,但恰恰是他们,为许多学生打开了思想的天窗。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如此。

前天,一篇叫《梦雨:无悔选择——从中大硕士至流水线女工》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流传,作者是一名2015年于中大毕业的女生,她撰文揭露违法黑厂,得到广泛的支持。她在文章中写道:

“2015年6月,我于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毕业。与我的同学不同的是,毕业后我没有选择高楼大厦的工作,而是选择走进工业区成为一名女工。
我的选择并非天马行空,也不是一时兴起,它深深植根于我的生命历程,我对工人现状的感悟和认识,以及我觉得现状必须要有所改变的原始动力。
在中大读书期间,各种各样的知识讲座为我认识工人打开了一扇门,我看到了经济发展车轮下残缺不全的工伤工人,工厂楼顶“命如草芥”自由落体的富士康工人;我知道了有一种职业病叫尘肺病,得了病的工人生不如死,还有苯中毒、白血病、噪声聋……”

我们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就是学生们心中的中大,也是离开多年的校友们心中共同的中大。

然而昨晚,另外一篇叫《她曾经以为自己能逃开教授的手》的文章又在中大校友们的朋友圈流传。文章中提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张鹏在过去7年多次骚扰女学生和女教师,还涉嫌性侵一名大一女生(有监控等佐证),5名学生在5月4月已向中大纪委实名举报。

因为这篇文章,中大校方公开回应,说4月份已经对其进行党内警告处分,原文是这样的:

“今年4月份,中大已经开始调查核实工作,之后基于调查核实情况,给予了张鹏党纪政纪处分并在单位内部进行了通报。网文存在与学校调查核实不相符的情况。”

既然已经在几个月前已调查清楚,那么就不存在需要时间详细调查,而是可以直接详细向公众说明事实才是。

单位内部的通报,没有明确说明的“存在不相符”回应,特别是轻巧的“警告”处分,显然不能让人满意。

与之相应的,是不同平台上相关文章都被锁定或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友们都沸腾了。我想,中大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一流高校,作为华南第一学府,作为谨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的莘莘学子们共同的母校,是否真的没有胆量面对学生们校友们的质疑,是否真的没有勇气心平气和地和大家坐下来谈一谈。

“性骚扰”是一种越来越被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然不只学校里会有。但是大学校园是一个纯洁处所,它被称为“象牙塔”,恰恰是因为校园里不光有大楼,不光有大师,还有一种相对恬静的气氛,相对自由的秩序,只有在这里,学生能静下心来接纳学问,研究学问。

然而,有性骚扰的存在,有学校对性骚扰现象含糊不清的处理,让学生如何再安静地面对学问?

中大校训中“审问”的意思,是详细地问,在学问的探索中深入地追求。

我想问问,学校领导们,除了希望学生们“博学”之外,是否还希望学生们“审问”,希望学生们“慎思”,希望学生们“明辨”,希望学生们“笃行”?

我想,在校的师弟师妹们,在外的校友们,恰恰都在践行这一延续80几年的校训。《中山大学校歌》中所唱的“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都在学以致用,不息自强。

我还想到,这种封杀,是基于什么呢?是否学校领导们比学子们校友们更爱惜学校的声名呢?显然不是,在学校里任教的老师们领导们,可以有众多的工作经历,真正影响、跟随我们一辈子的,恰恰是母校的名号。

而大家为什么还拼了命地到处扬“家丑”?

因为中大学子们都明白:直面并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爱校。

题后

最近工作很忙,入夜刚刚加完班回到家,在翻看朋友圈的我心情澎湃,不禁拿出电脑写下这篇小文章。

文章没有多少营养,也与平日所写文章主题不大相同,只希望能一抒胸臆,我信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信奉行者要慎思。

希望明天起来,看到的不是本文“因违规无法查看”,而是母校的一纸通告,详述事情始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