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时期,秦国可以一统天下,国内的农耕水利设施也充分的发挥了作用。有两项水利设施到今天还有部分在使用,可见古人的智慧的何等的高超。都江堰是水工李冰修建的,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工程的经典,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都江堰市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就是郑国渠,郑国渠就没有都江堰那么出名了,所有很多人也没有听说过。但是说起郑国渠的历史,确实很有意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郑国渠还有这么一个小插曲。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极具增强,在东出函谷关对外扩张的途中,韩国虽被称为“劲韩”,申不害的变法只是让韩国短暂的崛起。秦国崛起的道路上,商鞅虽然被车裂,但是变法依然进行了下去。随着秦国实力的暴增,秦国开始吞并邻国的土地。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国家,此时想到了一个削弱秦国的计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国对东的扩张中,首当其冲之一的韩国不堪其扰,岌岌可危了。韩桓王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歪点子:派自己的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游说,希望秦国能在洛水和渭水之间开建一条灌溉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国的实力,使秦国无力对韩国用兵。本想发展本国水利工程的秦国高兴的采纳这个建议,并任命郑国主持修建,秦国征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了修建。在修建的过程中,秦王发现了郑国修建郑国渠是个间谍的行为,怒不可遏的要杀了他。并下驱逐令,驱逐在秦国的他国人员,认为其他国家的人大多都是来做间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国在秦王面前承认了间谍的事实,但是向秦王陈述了郑国渠的修建对秦国的益处。最终秦王继续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修建郑国渠。郑国渠修建成功不仅没有削弱秦国的实力,反而让秦国国力大增。关中地区在郑国渠成功的修建,每年产出的粮食可以供给400万的军队。

关中地区成为了秦国的粮仓,疲秦计反而成为了强秦的战略。秦国经历了郑国渠的修建,粮食充沛,扩军备战,6年后一举消灭了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