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之战是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在明抗倭的战争中,福建总兵戚继光指挥明军解围仙游(今屑福建),击败倭寇的城邑争夺战。

仙游之战,戚继光准确判断敌情,及时调整部署,既不轻敌冒进,又不消极待援,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争取时间,抑留敌人。俟援军到达后,再以各个击破的作战指导,达到既解仙游之围,又歼围城之敌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平海卫奏捷之后,戚继光又率部先后在连江马鼻岭和宁海肖石岭歼灭倭寇各一部,福建倭寇暂告平息。为加强福建水陆防务,以为长治久安之策,谭纶与戚继光议定御倭方案,上报朝廷,采取了一系列防务措施:

一、 陆上防御:戚继光将6400人的军队分为8营,按北、中、南3路设防,3路部队各统兵2营,分驻福宁、福清和漳州、泉州,自率2营兵力作为机动,还派兵一部防卫省城福州。

二、海上防御:恢复以前废弃的烽火门、南日山、浯屿、铜山、小埕等沿海水寨,将修好的92艘兵船分配各寨,并增拨器械、火药和粮饷。倭寇不甘心失败,又于十月间聚合2.7万余人大举入侵,计划先以1.5万人劫掠仙游,来春再犯省城福州。

十月上旬,倭寇舰船先后入犯台山、福宁三沙和闾间澳、万安连盘澳、平海卫后潘澳等地。戚继光令各水寨、各路把总奋力抗击,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未能从根本上阻止倭寇对福建的进犯。为加强对抗倭的军事领导,十一月,明廷任命戚继光为总兵官,领导福建全省并浙江金、温二府,负责水陆军务。十一月初一,倭寇乘船16艘进犯兴化府青山巡检司石城澳,然后继续南下。三日,倭又乘船5艘于连江东岱澳登陆南窜。六日,倭寇1万余人分屯仙游四门外城,包围仙游。当时,仙游城内驻兵200人左右,另有民兵250人,即使将戚部在闽兵力集中起来,也仅为倭寇兵力之半。根据这一形势,戚继光决定先取守势,确保仙游,待明军兵力集中后,再主动进攻倭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倭寇不断加强对仙游的围攻。陈大有等率领守城军民,在城外戚军的配合下,拼死抗击倭寇。倭寇几尢强攻难以得手,企图进行诱降。守城官兵根据戚继光的要求,一面同敌谈判周旋,拖延和争取时间;一面抓紧时间,构筑土城等城防工事,改进和制造流星、飞钩等防御器械,加强防御。延至十二月初六,倭寇因无力长期围困,见明援军未到,而且城内明军官兵伤亡甚重,防守力量大减,遂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城行动,竖起云梯登城。在此危急关头,城外游兵奋勇冲进敌阵,烧敌云梯,城内壮士奋勇拼杀,戚继光闻报,令部队发铳呐喊助阵。倭寇误以为援军赶到,于是停止攻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月下旬,回浙江轮休的官兵约6000人返回福建,抵达仙游以东的沙园。戚继光得到援军,遂召集将领开会,研究制定解围仙游、歼灭倭寇的作战方针和部署。他认为要歼灭1万多人的倭寇,明军在兵力对比上并不占优势,难以向倭寇发起全面攻势,一举将敌全歼。但倭寇四垒之间有一定距离,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逐一夺取,积小胜为大胜。于是决定先以主力攻打倭寇南垒,得手后再分兵攻打东西二垒,最后解除倭寇对仙游的围困。具体部署是:王如龙率兵一部作为中左路,胡守仁率兵一部作为中右路,金科督军一部为大营正兵专备策应,主力部队合力攻取南垒;陈濠等部为右翼奇兵,攻取倭寇东垒;李超督兵一部为左翼奇兵,攻取倭寇西垒;吕崇周等率标兵一部同郭成苗兵400设疑兵于铁山,牵制倭寇北垒之兵:傅应嘉领兵一支取道西岭,绕至倭寇西垒之后,配合李超部行动;命中军吴京押运火器,随军接济。二十五日,明军各部开始行动。左路王如龙部、左翼李超部先后进至新岭扎营,中右路胡守仁部进至天光岭扎营,右翼陈濠部进至水沟扎营。是日夜下了大雨,翌日晨,大雾迷漫,明军各部乘雾隐秘向敌营逼近,快到城下,才被倭寇发觉。当时,倭寇正推着8辆吕公车攻城,仙游城危在旦夕。恰逢明援军赶来,中右路明军直冲倭寇南垒,倭寇攻城部队只好放弃攻城,掉头结阵对付戚军。戚军中左路协同中右路奋力拼杀,倭寇大败,退入南垒。戚军立即包围倭垒,拔除木栅,纵火焚烧。倭寇当即被烧死数百人,余倭逃奔东垒。这时,中右路乘胜追击,与戚军右翼军夹击东垒倭寇。与此同时,中左路戚军与左翼戚军一齐扑向倭寇西垒。东、西二垒在猛烈攻击下,先后被毁,歼倭1000余众,余倭逃奔北垒。戚继光亲督金科等部奋力北向,再拔北垒,粉碎了倭寇对仙游的围困。倭寇余众见明军连拔四垒,进入仙游,遂后退数里,脱离与明军接触。三十日向泉州、惠州方向遁去。仙游一战,破倭四垒,烧死倭寇数百人,斩杀490余人,俘通事1人,缴获器械600余件,解救民众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