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随我来,让别人去谈论吧

你要屹立得象一座坚稳的塔

它的高顶在狂风中决不动摇

心中的念头象潮涌一样的人

永远射不中目标,达不到目的

因一个念头对消了另一个念头

——《神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笑有群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书写在《陋室铭》一文中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在现在整个时代,在我们国家基本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使得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得以显著的提升。在相对完善的教育体制下,各级各类学历教育的推行,培育出大批大批的学子英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3万人,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接受教育已经是目前很普遍的现象的今天,要面的的是未来惨烈的就业竞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想而知,学历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或称是惨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是玩游戏通关打Boss一样,一级级升级,一关关通关。学历的获得得有个过程,需要通过教育,也就是师长的教授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知识这一过程实现,分阶段分层次,而阶段以及层次的评判,这一评判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考试的分数来体现。通过这一轮轮的考试检测,知晓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用来反映学习的差距。

当然,分数可以很客观地反映出学习的状况,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这一个学习阶段都学得特别好,拿到满分的成绩,他们在知识的掌握上几乎都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普遍存在的共同点。将目光转向这一事件的另一面,尽管有着类似性,但从每个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每个学生的成绩、发生错误的知识点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掌握程度的不同。

但教师的授课需要遵从教学进度的安排,时间的步步紧逼不容许他们在一个知识点上停留太久,于是便又进入了下一个学习的阶段......日积月累,当从一个知识点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数量,在更高阶层的学习产生障碍的时候,学习不能够继续的时候,这种知识的差距已经变得格外明显。这些积少成多的知识盲点积点成面的时候,面对更难的知识便束手无策,学习者难免会对教育产生这样的诘问“为什么这些知识还没弄懂便进入了下一个学习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推到未来的执业过程中,面对上司所要求的任务的百分之百,而能否因为自己能力的不足而行百里半九十地放弃后面的工作?面对后面艰难而关键的工作就这样地草草收场?是否能像考试一样,乱答企图捡分或是空着答卷不作答?

答案是否定的!在职场上断然不能这样。假设要为这个任务打分,那就必须是100分,必须达到上司所想要的效果。就像是建房子,发包方不能要求承包方在100天的时间里建成一栋100层的房子;不能够要求律师在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一沓多达几箱的案卷,并且在第二天能够进行很好的辩护;生个孩子还要怀胎十月呢,哪有连过程都省略就连孩子带妈一块娶回来的道理?!

话题再度回到教育上来。分数是结果,一次次地检测,一次次地评判,体现的是知识的缺漏,而成绩的排名,鼓吹起一阵胜者为王的风气,则更加令人触目惊心,分数所反映的学习的这一过程的不足之处反倒为竞争所掩盖。同时教师也灌输给孩子们竞争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更为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差距不断地被拉大,学习这一过程变成了纸上红色的符号,变成了一种结果化的事物。违背了教育的目的,背离了学习原初的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使受教育的人获得全面发展,让他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以及培养技能立足社会。一方面为思维,另一方面为存在。学习需通过过程而使其具象化,而不是凭借分数而抽象存在。“为高分而教,为高分而学”这样的教学理念亟待改变。真正的教育是在认识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学习的过程新的知识去填补不足。教授之人与受教之人之间产生有效的沟通,能够实现真正的智识互鉴,而非一方不断输出而另一方被动地接受的这样一番景象。更多要做的,是让分数只是分数,正视分数的同时,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转变,不能仅靠学生,也需要老师、家长以及靠着社会上的人一起推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