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理论的关键在于它能够抓住你,掌握你。在吸引你的同时,也必须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前言

近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在书架的某个角落(兴许是因作者撰文的真知灼见所折服,同学还书后特意将其掩埋起来,期许在日后再次翻阅吧!毕竟在中国法学界这本书算作是出列拔萃,学校同学也常借阅此书),找到了一直很想阅读的苏力老师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书,竟从前言页开始一口气读完了整篇论文集,甚至还犹有意犹未尽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开书籍的目录页,最直观的感受竟是文字的美感,透露出深刻的文字功底。法律作品给社会大众的感受一直都是逻辑性——在文本中接连不断的法律概念里,以逻辑串联起全文,引证说理,内容紧凑有序,标题也是平铺直叙,直击重点(看了本文的标题就知道了)。

作者有着扎实的法律功底结合深刻的社会洞识及文学素养,怀带着“既出世又入世”的学术品格,对中国法治进程保持着深深的关切。着眼于法律制度为社会量体裁衣的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对制度的形成以及本土化的研究展开精湛的分析,深深地嵌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不断对法律、对社会进行深刻的反思。[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文章内容写于十几年前,但是就像是《神曲》里歌颂的一样,屹立得像一座坚稳的塔,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毫不动摇。[2]不论是在文章首篇讲述的婚姻制度还是以下的戴安娜之死还是其他,作者以其极具穿透力的目光,将他理解的社会问题真正理解消化以后,将自己要询问的问题穿插其中,通过具体的论证解答文中提出的那些问题。展现给读者的,是他深刻的社会洞识、清晰的论证思路、强有力的论述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文字的方式,将其关注的问题一一展露出来,书中谈论的婚姻制度以及媒体对公众人物的关注引论出的个人隐私与新闻自由的矛盾等问题仍旧是法律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未曾消弭的尖锐问题——

作者在1998年攥写的 “为什么朝朝暮暮”一文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一种更为务实、更为冷静甚至是冷酷的眼光去看待性、爱情、婚姻和家庭”[3],对婚姻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其本质有着深刻的洞见。

结合今年三月底公布的2018年全国结婚率指数低至7.2‰从而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的一事,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说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但是时代的发展是如何影响到婚姻的?

作者在书中谈及市场经济在其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以往男女之间生育的合伙带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促就了婚姻,建立起共同投资。[4]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女性在经济、事业上的地位较以往有所拔高,很多工作岗位的市场竞争的评判标准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生理方面的优劣(身高、体力),依靠自己的学识能力,女性同样可以从事一些智力型、服务型等行业,其与男子并无太大差异甚至可以取代男性,女性不再处于狩猎、农耕时代的天然的不利地位。是的,时代变化了,男女都一样。[5]女性不再需要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她们广泛地参与了市场竞争,从以往属于男性的工作岗位的大蛋糕中划去不少的份额。明白了这一点,道理很简单,自己有能力单独开公司,为什么还要找个合伙人?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在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其惊人的洞见很好地解释了现代婚姻制度介于社会时代发展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

苏力老师最令我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对社会问题总是有着惊人的洞见,以至于撰文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我想,不仅仅是对我,对他文章的每位读者来说,阅读不光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同样是一种享受,一种另类的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研究理论,找到法律与社会不相切合的地方,就社会问题量体裁衣,出生于社会实践的法律最终还是要契合大众期待,回归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这也算是我的一点小收获吧。

书还是要自己看的,今天的书评就先进行到这里吧。

注释:

[1]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4-35。

[2]《神曲》“炼狱篇”,第34-35页。

[3]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3。

[4] 经济学上的分析,参见,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5]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1。原句是“时代变化了,男女都一样”侧重点在于时代的变化,鞭辟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