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创业初期混得相当惨,偏偏还定了一个“兴复汉室”的小目标,结果被曹操打得抱头鼠窜,数次丢妻弃子,寄身荆州刘表。在这段时间内,他遇到了诸葛亮,从此一切都不一样了。刘备联孙破曹,占取大部分荆州;随后向孙权借南郡,攻略益州,整体路线基本上根据《隆中对》在走,也由此产生质变。《三国志》记载,刘备是从徐庶口中得知诸葛亮这一号人物。那么如果徐庶不说,刘备还能请出诸葛亮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家名流

诸葛亮对于荆州来说,其实是一个外来户。他之所以能够跻身荆州上流社会,与一个人大有关系,就是他的叔父诸葛玄。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玄本来是豫章太守,被汉廷罢官,因为他与刘表有旧,来到了荆州。诸葛玄的史料并不多,他做过几件利于诸葛家在荆州发展的“大事”: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蒯祺和庞山民。蒯祺背后是世家大族蒯氏;庞山民则是名士庞德公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的姐姐与荆州世家联姻,诸葛亮本身也正是如此。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丑女黄月英”。黄氏的父亲是荆州名士黄承彦,而且不止这么简单。黄承彦的妻子出身蔡氏,和刘表的妻子还是姐妹关系。他们之间沾亲带故。

这样看来,与诸葛亮有关的家族有蒯氏、庞氏、蔡氏、刘表;名士有庞德公、司马徽、庞统、黄承彦等等(这些都是比较近的、有影响力的、相对明确的)。这些人物组成一张庞大的人际网,围绕着诸葛亮向外延伸。所以可以这样说,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压根不存在“擦身而过”的问题。只要诸葛亮想,就会有各种人帮助他打广告,刘备就会从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得到关于诸葛亮的信息。

说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诸葛亮能够在荆州迅速吃得开,难免有依靠裙带关系的嫌疑。但小编并没有诋毁诸葛亮的想法,他能够混迹于荆州名士之流,并取得士林领袖的认可,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刘备问事于司马徽,司马徽也只向他推荐诸葛亮、庞统二人。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横跨荆益二州、割据自立;并在刘备去世后治理好蜀汉这个烂摊子,还屡次北伐,把司马懿按在地上摩擦,足以证明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臣亦择君

刘备要完成自己的小目标,在荆州人过中年,寄人篱下的时候,都没忘掉这个目标,遂有髀肉之叹。刘备要在荆州站稳脚跟、要积蓄力量,扩充实力,必然要和当地的世家大族搞好关系,接触名士,提高声望。在这些社交活动中,与荆州世家大族、名士隐士、军政要员都相关的诸葛亮必然会进入刘备的视线中。无论诸葛亮的才气还是名气,都是驱使刘备这样一个老油条对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三顾茅庐”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有挑选主公的念头。《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虽然别人都不怎么认可。这里面透露两个信息:一是诸葛亮并非隐士,有入仕之心;二是诸葛亮希望自己在所挑选的势力中,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当时刘备并非唯一的选择,恰恰相反,他是诸多选择中混得最惨的。但刘备集团也有一个好处,一穷二白,对诸葛亮是支潜力股,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至于其他势力,小编不一一赘述,仅以江东孙氏举例。张昭也曾经招揽过诸葛亮,诸葛亮以“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拒绝。说白了,像这种规模相对成熟、庞大,并且有诸多世家插手军政的势力,诸葛亮很难再有发挥的余地。刘备得到诸葛亮后,说自己如鱼得水,反过来看,诸葛亮投靠刘备,又何尝不是如鱼得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臣相遇

关于刘备和诸葛亮是如何相遇的,史料中有两种说法:

《三国志》:就是主流说法,徐庶推荐诸葛亮,并劝刘备亲自去请。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才见上面,诸葛亮献上《隆中对》,从此二人关系如鱼得水,关羽、张飞还吃了点醋。

《魏略》、《九州春秋》:其记载与《三国志》大相径庭。曹操平定河北,实力强大。诸葛亮知道他即将要对荆州下手,但刘表性格软弱,不足成事,于是主动来樊城投刘备,借刘备之口劝刘表给游户上户口,扩充荆州的实力。刘备因此礼遇诸葛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较之下,《三国志》的记载更为可靠,也更被人所接受。一是《出师表》中有“三顾臣於草庐之中”之语;二是《魏略》中多有不实之语,甚至还有刘禅被拐卖的记载,有对蜀汉诋毁之嫌。

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刘备先与诸葛亮结交,但并未征辟,也没有过于重视。诸葛亮主动找刘备,则是在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因为诸葛亮的一番话,才让刘备看到他的治国才能,“乃以上客礼。”至于其是非曲直,就要靠读者自行判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综上所述,刘备需要人才,诸葛亮需要明主;刘备在荆州积极接触名士,诸葛亮在荆州或有意或无意组织一张在上层社会巨大的人际网,二人早晚会发生碰撞。落魄的刘备能提供诸葛亮一个发挥的平台;诸葛亮的《隆中对》弥补刘备集团在大战略规划上的缺失,君臣相遇、如鱼得水也是一种历史必然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襄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