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木鱼花

编辑:老干妈

车,离不开动力系统、厢体(车体)、车轮(轮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的维修,

离不开动力系统(发动机为核心)维修养护、厢体维修养护、车轮(胎)维修更换

就这一点说,

古代车和现代车的维修“一(大)脉(同)相(小)承(异)“

在古代,车辆并不是大众普及消费品。

《左传定公元年》中就有奚仲造车的记载,曰“薛之先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表示奚仲是夏朝负责交通运输、车辆制作的官员。

可见,车辆制造和维修,有具体部门负责。感觉很像生产工厂和4S店的合体。

要知道,清代开始才有了铁甲车和轿车,所以清代之前的车基本都是木制。因此,中国古代造车主要靠木匠,他们也自然而然的成了车辆制造及维修员。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车没现在的智能系统,如何检测及修理呢?

答:检查凭(工匠)经验,修理靠(工匠)技术。

PS:属于古代车动力系统的马或者牛的诊断和“保养“,不在本文探讨。

----------------- 分 页 -----------------

造车&修车,我有操作指南

造车和修车都属于“车辆生产制造行业“,分工细致,操作标准清晰。

首先,岗位有分工。《考工记》有记载,“轮人为轮……轮人为盖……舆人为车……辀人为辀。”就是说,操作工种会分为轮人、舆人和辀人。

轮人负责车轮和车盖、舆人负责车厢、辀人负责辀(车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轮人、舆人、辀人

生产时会有这样的分工,那检修的时候,不难推测,也会由具体工种负责人去负责车体所对应各部分的检查。

其次,不同分工下的操作有详细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操作指南“。

比如检测,《考工记@轮人》有记载“望而眡其轮,欲其幎尔而下迤也。进而眡之,欲其微至也。”大致意思就是说“远看车轮,所有的辐要能够从车轮的中心向两旁均匀地过度过去。近看车轮,单体轮子的着地面积要小。对车轮的形状和找地面积有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辐要从车轮中心均匀地过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轮的着地面积要小

另外还有针对车辐、车轱辘最中心的圆轴部分的记载为“望其辐,欲其揱尔而纤也。进而眡之,欲其肉称也。望其毂,欲其眼也,进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也都从“远观“和”近看“两个角度去规定了标准。

有了这些生产及制作标准,工匠们可有凭有据地对车辆进行制造和检查维修。

此外,不管是制作还是维修,每道工序操作到什么程度也有清晰的标准。

比如,《考工记@轮人/輈人》中继续有记载“容毂必直,陈篆必正,施胶必厚,施筋必数,帱必负干。既摩,革色青白,谓之毂之善。“翻译过来就是说:整顿车轮中心的圆木一定要让它直,上面篆的排列必须正,涂胶要涂的够厚,然后缠数层(稠密)的筋,裹皮革而且让缠裹的皮革紧紧地贴附着圆木,然后打磨。打磨后皮革泛青白色,这才是好的”车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上岗,得师傅说“行”

前面说过造车和修车的师傅基本上都是木匠。 古代木匠学习,都是师徒学制——拜师后大家同吃同住,工作学习二合一。三年学期起,但一般都会再学两年,累计五年。这个学习时间之久也是现代技术学校木工学习不能比的。

成功学指出的#一万小时定律#放这里非常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送上一个知识点:清代“轿车“诞生。BUT此轿车非彼轿车,是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外形如轿,用马和骡拉挽。徐扬的《乾隆南巡图》中就画有这类轿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徐杨《乾隆南巡图》 来源:百度百科

这类车的维修除了上面说的那些,还应该包括“软装“部分更新及维护。

而关于古代车的“软装“,我们改日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