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共一大会址建成纪念馆

1956年10月初,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德国)代表团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一大)会址。为了保存位于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委成立专门委员会,指派专人查实了确切位置。之后,市政府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始搬迁会址内的居民,进行复原修缮并作加固。

内部的布置,最早是根据李达的意见,将一大会场布置在兴业路78号客堂楼上,放有长方形的会议桌,桌上有花瓶和烟灰缸等摆设。桌子周边围放着几把椅子。1954年3 月,包惠僧及李书城(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夫人薛文淑等专程来沪考察一大会址。薛文淑回忆了当年她家室内的布置,说那张长方形的大餐桌从来都是放在楼下的,如果一大代表是围着大餐桌开会,那么会场势必是布置在楼下。1956 年初,董必武来视察。他仔细观察了会议室后说:“当年我们开会不是在楼上,而是在楼下,会议室应该布置在楼下。”因为“当时不像现在,人家有女眷,我们怎么好走到楼上去开会呢?何况那时我们的会议又有外国人参加。”他还应邀为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1957 年6 月,纪念馆工作人员前往北京,再次走访了李达、包惠僧、薛文淑和刘仁静等人,并向国家文物局汇报了情况,最后决定将会议室布置在兴业路 76 号楼下。

除会址外,当时还设置了辅助陈列室,展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文献资料,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产生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三部分内容。1952 年 9 月,中共一大会址开始内部开放,以“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为名接待一些外宾和领导参观。1968 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正式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84 年由邓小平题写了馆名,并对外开放。

链接一:找寻中共一大会址

1951 年中共一大会址 勘察核定时的外景

为迎接建党30周年,上海市委希望查实中共一大会址,并指示市委宣传部负责进行调查。1950 年秋的一天,宣传部副部长姚溱找到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沈之瑜和宣传部干部杨重光,希望他们具体落实寻找工作。沈、杨通过别人帮助找到了周佛海的儿子周之友(原名周幼海),周向他们提供了寻找中共一大会址的重要线索:他的母亲杨淑慧在中共一大召开期间,曾随周佛海去过开会的那座房子,也曾往那里送过信,而且周佛海写过一本《往矣集》,谈及出席中共一大的情形。在与中央方面的联系过程中,杨重光等人还拜访了李书城、包惠僧等亲历者,他们都提供了当时开会地点的情况。经过多方证实,确认了开会地点是李汉俊寓所(李公馆)。可是,经过了近 30 年的时间,房子周边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路名也更改了,李汉俊寓所的具体位置和门牌号都不知道,无法确认是哪栋房子。寻访人员找到了杨淑慧,请她帮忙去实地察看。头一天杨淑慧来到附近,竟没有找到当年的记忆。后来,杨淑慧又来仔细寻访查看,终于发现白墙上刷着个巨大的“酱”字以及砌着“恒昌福面坊”招牌的房子,很像是当年的李公馆。进入房内,她似乎很快记起了当年的情景,能说出哪间是李书城的客堂,哪间是李汉俊的书房,还记得当时房间内的家具陈设。1951 年 6 月,最终确认此处就是李汉俊寓所, 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

链接二:延安高架为中共二大会址让道

1954 年中共二大会址外景

中共二大会址从规划、保护到重新开发,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1958 年,上海有关部门经过艰难查访,最终确证了静安区成都北路 7 弄 30 号(原南成都路辅德里 625 号)就是中共二大会址,并根据李达、王会悟等人的有关回忆和文献记载,对它重新进行复原布置。1959 年,这里正式被挂上了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20 世纪末,上海开始建造延安高架路,按照原来计划,中共二大会址就在拆迁范围。不过,鉴于中共二大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意义,有关部门对原来的规划作了修改,高架路为会址让道,到这里有个细微的转弯,且只拆除了二大会址所处的同期建造的四排石库门建筑的第一排,使得原来位于第二排的二大会址成了沿街楼房。现在去看中共二大会址,四周没有其他建筑,其明显是城市拆迁的孑遗,它能够在高架桥的下方留存,正是因为它曾代表的历史。之后,为了纪念中共二大召开 80 周年,静安区对中共二大会址相关建筑进行修缮,恢复其历史原貌,并建立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链接三: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机关旧址——老渔阳里 2 号

解放初期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等视察老渔阳里 2 号

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机关旧址——老渔阳里 2 号

当年,上海有关部门在查找中共一大会址的时候,又找到了另外两个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博文女校)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原环龙路老渔阳里 2 号(今南昌路 100 弄 2 号)是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建筑。经过杨淑慧、陈望道等人的勘查确认,这里不仅是 1920 年初陈独秀从北京到上海后的寓所,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机关刊物《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1920 年 6 月,陈独秀等人在此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党的一大召开后,这里又成为我们党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机关旧址。1951 年 10月,上海市委决定以中共一大会址旧址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为第二馆、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为第三馆,成立了以夏衍为主任委员的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三个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工作。1952 年 9 月,三馆开始有限制地内部开放,主要接待重要中外来宾。1959 年 5月 26 日,老渔阳里 2 号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说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那么老渔阳里则是上海红色文脉的起点,是红色之源。

本文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2019.5)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独家授权刊摘发布。

作者:刘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