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独家」 何佳子

《故宫如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行业历史题材剧的空白,而且在类型剧细分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创新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闻名中外的故宫建筑群,一千个人心中,一定有一千种解读。可故宫是如何建成的却少有人知,那时的它还叫紫禁城或者北京皇宫。

《明实录》关于这座城兴建的记录只有寥寥几句:“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这留给后人无限好奇和巨大的想象空间。

6月17日,一部

由故宫博物院监制,腾讯影业和观众妙出品,中版集团中版昆仑传媒签约编剧、著名作家安意如主笔创作

,聚焦紫禁城百年营造史的电视剧

《故宫如梦》

正式亮相。据了解,中版昆仑也将参与出品并提供大力支持,电视剧将尝试用艺术化手法还原紫禁城的营造历史。

在腾讯影业2019年度发布会上,《故宫如梦》的总策划薛原表示,该剧讲述的是一个励志成长的故事,以当时参与建造紫禁城的著名匠师蒯祥的真实经历为基础,展现坚韧不服输的工匠精神,重现“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从“故宫热”到“文化热”,行业历史题材剧的创新实践

紫禁城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紫禁城合理通畅的空间布局,展示着中国人博大宽阔的胸怀,典雅大方的厅堂设计表现了中国人热情友好的品德。那些做工考究、雕刻入微的设计寄托着大国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匠心,时隔600年仍震撼人心。

近年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象征的故宫走红,“故宫热”也随之衍生为一种文化现象,让文物“活起来”也愈发成为全民共识。

从揭秘文物修复师的纪录片到文化内核、综艺外壳、纪录片气质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再到如今以紫禁城为经,以明清历史人物为纬,

以年轻化视角重现紫禁城营建史的行业历史题材剧

《故宫如梦》,“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属于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是文艺工作者自发的使命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紫禁城初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在所有宫殿中,以太和殿为首的三大殿最为著名,作为治国理政的“正衙”,太和殿是紫禁城规划、设计和营建的核心。同时,作为核心,它的定点也决定着紫禁城地理位置的最终确定。

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故宫史话》中曾这样表述:“奉天殿的第一次营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可以说,太和殿的建筑营造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积累的缩影,《故宫如梦》便是这个缩影的聚焦与再现。

一般来说,行业励志题材剧多聚焦于现代或近现代,以医疗、商战、律政、罪案等为主要类型,而以建筑艺术行业为主体表现对象的影视剧相对较少,其中,聚焦建筑艺术史的行业题材剧更是少之又少。

可以说,腾讯影业此次制作推出的行业历史题材剧《故宫如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行业历史题材剧的空白,而且在类型剧细分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创新实践。在此之前,不仅展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史的行业题材剧少之又少,“紫禁城营造”这个大家普遍好奇和关注的命题的影视化呈现更是凤毛麟角。

呼应时代审美,引领年轻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是影视剧尤其是行业题材剧的题中之义。从这个角度来看,

《故宫如梦》不仅在以写实主义的创作视角再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紫禁城营建史,而且在行业题材剧细分上迈出了一大步。

▍年轻化视角呈现历史题材,匠人匠心的过去与现在

在大多数人心中,紫禁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从不为人知的故宫轶事到文物的保护修复手段,再到皇家建筑的规模形制、营造过程,有关紫禁城的一切总能引发人们浓厚的兴趣。

在之前大热的有关紫禁城题材的纪录片中,观众们看到了600岁的紫禁城不为人知的一面:四合院里种着丝瓜,流浪猫惬意地在窗台上午休,成熟时节,树上会掉下大把的杏子;文物修复师们用自己神奇的双手将一件件破碎不堪的稀世珍宝修复,重新连接起现在与历史,一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人们常说,故宫有故事,故宫的故事不仅在庙堂的文物瑰宝中,更在亭台楼阁、一砖一瓦之间,在堆砌一砖一瓦的双双巧手和工匠心里。《故宫如梦》讲述的就是600年前紫禁城一砖一瓦间堆砌起来的故事。

明永乐年间,名匠蒯富之子

蒯祥

随父营建宫室,故事由此展开。营建承天门,设计出传世的“金刚腿”,通过他们的双手,一步步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国之瑰宝——紫禁城。

相信熟悉故宫的人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故宫如梦》以真实历史人物蒯祥为基础,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轴,辅之以生动的情节叙事,真实再现了紫禁城营造的历史与古建行业的源远流长。通过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年轻化视角呈现厚重的历史题材,既消弭了普通观众对建筑营造史可能存在的陌生感,又以大国工匠为讲述主体,投射匠人匠心的时代精神。

据介绍,该剧编剧由中版集团中版昆仑传媒签约编剧、知名作家安意如担任。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表示,《故宫如梦》的同名出版物也将由中版集团下属的国内一流出版社出版。

安意如在《再见故宫》一书中曾写到,“无论站在故宫的哪一处,我想到的首先是人。我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样子,再用心一点,我还能揣想出他们昔年生活的动静和痕迹。”

从天安门、端门、午门开始,沿着中轴线次第展开的恢弘建筑群是它引人入胜的前景。作为一部行业历史题材剧,

《故宫如梦》似乎更是一个与人有关的存在

,是对用双手创造出这恢弘壮观的能工巧匠与营造师们的特写。从过去到现在,那些曾被严丝合缝的金砖所掩盖的匠人匠心通过镜头被发掘出来,上演了一出有关历史与真实的故宫梦。

作为文物修复师的木雕佛像师屈峰谈起“匠心”提到一个词“格物”——情以寄物,物以观人,观物观人。建筑与影视何尝不是如此。

在《故宫如梦》中,紫禁城的营建历史被创作者以一种亲切自然的主体叙事视角娓娓道来。600年的紫禁城情怀,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砖瓦泥石间再现,在如梦的神往与追思中被唤醒。想要了解故宫,先从这部剧开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