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6月16日,CCTV我爱你中华网络电视频道《共享之旅》栏目组外联部总监李志宁、摄像师李哈录、摄影师(中国炎黄艺术摄影家学会主席)王景明一行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泥河湾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考察,当地泥河湾文化爱好者张东磊、张亚峰、李海龙、马富利陪同考察。

中国科学院地质学家、古脊椎动物专家、古人类研究专家“卫奇”教授接受了《共享之旅》栏目的座谈会。

卫奇,生于1941年4月,山西省五台县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60---1965年,在北京大学专修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1965---1969年中国科学院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生,曾先后三次发掘许家窑-侯家窑遗址。1980年因“许家窑人”的发现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三等奖。1981年起,主持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的发掘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已经78岁的退休老人卫奇,对泥河湾文化研究一直都没有放下。为了进一步把他的研究成果向前推进,在地处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的东谷坨村买了一所民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进卫奇老人的农家小院,即感受到了老人那种世外高人般的恬淡的心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奇老人给《共享之旅》栏目组采编人员介绍说:泥河湾的空气质量很好,天是蓝色的、飘着的云是白色的,晚上能看布满星辰的夜空,平日里还能吃上百姓的家常饭,在这里就像在小时候的农村一样充满儿时的甜美回忆。他还从山西抱回100多株枣树苗,种在东谷坨的坡地上。他说枣树这种树抗旱,适合泥河湾的气候和土壤。他还说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他的骨灰要撒在泥河湾的土地上,就像刚刚去世的美国教授克拉克所做的那样,把自己对钟情一生的事业热土当做永远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卫东老人的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他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的许多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河湾”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发展有史以来发现的最早人类生活遗址。泥河湾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境内,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177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

泥河湾盆地,是大同盆地的一部分,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境内,东西长60余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在20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围,是古动物的世界。后来,湖水干枯,湖底裸露,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干枯的“古湖平原”变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湾盆地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盆地周围的山地森林密布,气候温暖潮湿,野生动物密集,同时也是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科学家就在这一带发现了许多双壳蚌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及古生物工作者到这里多次进行考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又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时代上,从100多万年到1万年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每个阶段的遗址都有,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址就有18处,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考察发现证明,泥河湾遗址是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一处重要地区。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湾遗址称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一些考古工作者提起泥河湾时,都说“那里遍地都是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长期致力于这一研究的张家口市政协主席张宝华说,对马圈沟遗址的发掘研究,使泥河湾遗址的年代有了巨大突破,把亚洲文化的起源推进至距今200万年前,从而在东非澳杜威峡谷之外找到了地球上第二个20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向“非洲唯一人类起源论”提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挑战。同时,它还发现了世界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的、距今200万年前的、可以复原的远古人类的进食场景。可以说,这一遗址群直接改写了世界关于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成为人类寻根问祖的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泥河湾盆地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细小石器。这些石器都比较小,大多重在5至10克之间,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锥形器等类型,共约2000件。这些石器经过古地磁专家的测定,证明距今约有160万年。泥河湾遗址发现的这些细小石器“竟是如此之多如此之早,加工技术又如此精细、进步”,而且世界上尚未见有记录。“北京人”制作石器已很进步,能使用和控制火,因而推断说,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绝不是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不是第一。这次细小石器的发现,确证“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在160万年前,就有如此进步的石器,证明人类起源比过去的认识要早得多,说400万年前有了人类并非夸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8月至1998年9月,在以往发掘的基础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发掘,在于家沟遗址找到了华北地区极为难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层剖面和文化剖面,该项发掘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间,1996年6至8月,美国印第安大学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泥河湾遗址也进行过为期两个月的发掘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大批较为珍贵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实物资料,进一步证实泥河湾盆地是中国人类起源的摇篮,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一座有待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巨大科学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0月,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了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遗址,发掘出的几百件石制品、动物骨骼,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距今200万年左右。鉴于泥河湾遗址在史前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2001年3月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初,泥河湾地质遗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河湾人

河北考古工作者对阳原泥河湾的发掘,在东非之外找到了第二个200万年前后的人类活动遗迹,向人类起源的“非洲唯一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让学术界关注和老百姓好奇的是,那些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泥河湾人”何时方能现出真面目?专家们对在泥河湾找到人类化石充满信心。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卫奇,是较早从事泥河湾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中国考古人之一,曾经主持发掘了数个著名遗址,退休后卫奇在泥河湾买了房子继续自己的研究。卫奇表示,他的科研生涯就是在泥河湾度过的,对这块土地很有感情。在他看来,一个县密集分布了五六十处旧石器遗址,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尤其是近两年河北考古工作者在马圈沟遗址的重大发现,使泥河湾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使中国的人类起源研究极有可能突破200万年。他同时表示,根据前发现的大量出土的遗迹和石器,使他对找到泥河湾猿人化石充满信心:“‘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对世界考古的一大贡献,同样‘泥河湾’人的发现将是本世纪中国对世界考古的一大贡献。”但卫奇同时也指出,发现人类化石除了必要的手段和技术外,机遇也很重要。据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谢飞透露,今后我省考古工作者将继续对泥河湾多个早期遗址展开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将大大超过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价值

在世界上可见的泥河湾层有两处,另一处在维拉佛朗期,这两处相比,中国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有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78万年的有马梁、雀遗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现存战国、汉、辽墓葬124座,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泥河湾是研究百万年以来古地层、古生物、古地理及新构造运动等学科的著名地区,特别是在泥河湾遗址群早日发现人类化石成为每个考古工作者的终生梦想;泥河湾对外开放是在1988年,4月23日,应中科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前来考察,拉开了泥河湾开放的步伐。1990年,经国务院的批准,由克拉克教授领军组织的中美合作泥河湾考古项目,成为建国以来的笫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至此,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和专家,发表了有关泥河湾的论文700多篇。由此而言,泥河湾的历史、科学、文化、旅游、经济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泥河湾遗址群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年度跨度大,几乎覆盖了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地质、考古界的普遍关注。同时,泥河湾遗址群、泥河湾标准地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一带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