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刘鹤洋 文/图

对于河南周口女子王素华来说,“脑瘫”“乳腺癌”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名词,却在2019年真实发生在自己和8个月的小儿子(三胞胎里最小的孩子)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寻常的三胞胎儿子,与患乳腺癌的母亲

6月27日,河南商报记者第一次与王素华见面是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乳腺科,她正坐在走廊的加床上,帮病友与一位卖假发的商贩讨价还价。

这里大多数患者和王素华一样,因乳腺癌化疗,没有了头发。据卖假发的陆大姐介绍,因为化疗往往导致脱发,她把假发带进了医院来卖,这样一卖,就是十几年。

今年32岁的王素华家住在河南周口市丁乡村,日子曾过得简单而幸福。

刚得知自己怀的是三胞胎的时候,她激动又担心,一个农村家庭,三个孩子怎么养得起?从怀孕到产检都是小心翼翼,对待即将来临的小生命,紧张又期待。2018年10月1日,3个小生命降生在这个平凡的家庭。

但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初为人母的喜悦,3个儿子就因为体重过轻住进了医院的保温箱,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生的时候老大3.6斤,老二4.3斤,老三2.9斤,出生时老三缺氧,医生说活着有点难,他还是挺过来了。”

但从老三出院,到再住院只隔了1个多月。2018年12月28日,临近跨年,老三突然昏迷进了医院,被县城医院诊断为脑出血。

随即孩子被转院到了郑大三附院治疗,诊断结果上显示:神智昏迷、反应迟钝、双侧瞳孔不等大、光反应消失。诊断为1.左侧硬膜下血肿 2.脑疝 3.脑出血。

医生建议做开颅手术,由于没有钱,给孩子进行了保守治疗。

“要是不治,将来会是脑瘫,现在他还小,积极治疗以后可以恢复到80%以上,起码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王素华说。孩子治病的钱,治一次借一次,借够了,就来下一次的治疗。

每个病人家属,都会祈求奇迹发生,王素华也不例外。只是没想到,命运的玩笑有些过头,在2019年4月,她因乳头渗血,被诊断出乳腺癌,加上手术,要做8个疗程的化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几个月,她经历了从绝望,到更绝望。

母子二人同时入院,但是借的钱还不够一个人看病。几个月的时间,这个家庭背了十几万的外债。于是,王素华不想治了。“真的不想治了,想留着钱给小儿子看病,他还小,没见过世界什么样。”采访中,这是王素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这是个平凡的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又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

孩子的不足,导致他总是无意识的晃头,就这样晃晃悠悠中,他快一岁了。

看着怀里的儿子,王素华哭了,这种无助,她独自憋了很久。

孩他爸说,让我好好活着

癌症,千篇一律的化疗、放疗。王素华说,孩子做完一个疗程的治疗就会回家,三个孩子分别由自己的父母、公公婆婆和老公带着,到了化疗的时间,她自己来医院。治疗的时候大多自己一个人在医院的日子里,多亏了身边病友的照顾,化疗欠了钱、没了头发,但这样的日子,总得过着。

她告诉记者,想着生病的儿子,自己很多次想放弃治疗,省下钱给儿子治病。但是家里人舍不得,拼了命去借钱把自己送来医院。“孩他爸说,让我好好活着,要不然孩子没了妈更可怜。”

由于孩子病发时没钱做开颅手术,选择了保守的开孔引流手术,现在手术后遗症需要长期做康复治疗,医生说不确要做多少次,但一个疗程就近2万,21天要做一次。对于一般家庭来讲,这是个无底洞。但是活着,就想要给孩子一个希望。

大多数时候,王素华给人性格外向很开朗的感觉,但是每当提起自己的病,她就沮丧自责,“拖累孩他爸也没法出去工作。”

乳腺癌化疗用的抗癌针,8个疗程要打17针,每针76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对数字的敏感,除了心惊胆战的看化验报告上的各种指标,还有就是算不完的帐,借不来的钱。这次收麦子,卖了一些钱,又借了一些,凑够了王素华一次的化疗费用。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发起了水滴筹,看到上面筹到了两万多元,也让儿子进行了下一次的治疗。就这样,母子俩在医院相见了。

王素华告诉记者,平日里坐在走廊的加床上,看到回家的人也会和她们打招呼“走啦,就不要再回来了啊~”

在这片特殊的生态圈,病友见这样的再见方式,是一种最真诚的祝福。

只是,她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和医院说再见。

如果您想帮助这个家庭,可以联系王素华,电话:15993255370,或与河南商报记者取得联系,电话:15903689983。

(实习编辑 熊子文 编辑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