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就让子弹先飞会。

——前言

这件自去年的12月26日崔永元曝出内幕一角,至今年的2月22日,酝酿了整整1月27天的千亿矿权案牵涉到市场经济,牵涉到法律,牵涉到每一个对法律保持着关切的人。利益交错的案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仅是它冰山一角,缓缓地张开噬咬法治信仰的獠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高院案卷丢失,发生的事件、相关人员的态度与做法,冲击着公众的认知——案卷到底丢没丢,丢了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案卷谁偷的?偷走了案卷,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没有向公安局报案?最高院相关负责人得知案卷丢失后的态度及处理方法,没有让公众看到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应当有的反应。对最高法院有的庭室存在案卷存放混乱、归档不及时问题没有及时地作出改进。最高院当时的态度与做法更是令人疑惑,让人一度以为另有隐情。再加上王林清的自述,社会监督的“圣斗士”崔永元(可以说是中国发声第一人)爆料,对最高院提出质疑,带起一波节奏。在这个案件中,一条千亿矿权案导火索,两名举足轻重的主人公,星星之火,带起燎原之势。而在这里,我们要发现的,不是已经摆在台面的浅显的社会现象。而是要更进一步的,对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机制进行探寻,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道路。

因此,我们先应提出问题。经过对整个案件的了解,就事件发酵以来出现的社会现象,笔者提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作为公众的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实处理现时的信息。

其二,对公众对于最高院、对法律的质疑该作何回应的问题。

在这个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各方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断地推动着这个事件的发展前进。牵起线头的一端,王林清掌握着这些信息,通过在社会舆论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崔永元,将信息扩散出去。崔永元提出对相关事件的讨论后,“最高院案卷丢失”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其他传媒和个人的跟进下,通过网络媒介的超时空互动,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司法的定海神针“最高院”出现案卷丢失的事件,王林清成为“员外郎”的惋惜,事件背后的内情,权力与法律之间的纠葛,成为这段时间里,网民所关心和讨论的主要问题。为情感能量积蓄和社会舆论的爆发埋下伏笔。这些问题,随着互动的增加,个人和群体情绪的聚集和扩散,使得传播行为越来越广泛,群体情绪在此过程中极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这种社会扩音机制,面对只是展露在我们面前冰山一角的真实,我们更多要做的,是理性地对待信息,用时间去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就像影片里讲到的那样“没事,就让子弹飞一会”。这并不是说社会公众对这件事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是面对有限的信息,先别着急下结论,避免极端,也避免从这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

信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息里只有一个声音。就像是失去斥力的原子核一样,将舆论带往极端。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听到了王林清的声音,不否认它的真实性,但是起先的言语只是王林清一面之辞,有利于他的言辞,而没有完整地将信息透露出来。这种部分的真实在面临更大的真实之际,便有了从情绪增量、互动与集体兴奋到情绪转化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舆情的变化,一方面公众自身要加强信息识别的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需加强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信息公开与传播能力。让子弹多飞一会,不只是让时间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更是在时间的倒逼作用下,给予政府以反应时间,促使其积极作为。社会监督依旧在,事实你们给,判断自己来。

我们感觉到的社会现象只是表象,可它不过是海洋深处那湍流的表象而已,面对湍流的本质,我们一无所知。而面对公众提出的问题,要做好的不仅仅是公关,并不限于对这件事情的圆满解决。这次展露出来的案卷丢失的问题,最高院最初的态度和做法,对案件的不够重视,对法律的公信力实质上形成了大的冲击。

法治中国的要求,对法律的公信力产生了要求。于是在立法方面,对法条进行解释,能够基于共同的原则,以充分相似的方式去理解每条法律条文,带着相似的利益与信念去解决每个法律命题,从而保护法律所要去保护的法益,实现法律所追求的价值,贯彻法律条文蕴含的精神。同时在维持稳定性的同时更新发展。在司法方面,以法律为基准,平衡各社会阶层的利益,符合普通大众对它的期待,在大众的普遍接受中,建立法律的公信力。

每个人都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落实在生活中的法律(如果社会大众对法律都存有着怀疑,那便需要对其进行反思,针对法条中具体的问题提出更优的解决办法),只有它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符合社会大众对它提出的期待,才有可能说建立起法律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