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来到了印度散心。那么,作为我的第一篇文,我就来聊聊印度的种姓制度吧。

1

种姓制度(Caste System)在印度已有数千年历史。种姓制度并非印度独有,但印度却是其最典型的例子。说到印度当代的种姓制度,就不得不提“瓦尔那”制度。“瓦尔那”制度将社会构想为一个由四个阶层组建成的组织架构:婆罗门(Brahmin)、刹帝利(Kshatriya)、吠舍(Vaisya)和首陀罗(Sudra)。

婆罗门是最高等级的瓦尔那,属于祭司贵族。根据《摩奴法典》,婆罗门可从事与教授吠陀经、司祭以及接受奉献等工作。现代婆罗门除了担任祭司外,还从事教师、公务员、科学家、宫廷文士等工作。婆罗门社会地位崇高,既可免交各项税,亦可免除死刑和肉刑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婆罗门[1]

刹帝利是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军事贵族,掌管着一个国家除了神权外的一切人权,掌握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刹帝利[2]

吠舍是第三等的瓦尔那,主要的任务是生产食物和提供祭品。根据《瞿昙》的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畜牧、放贷以及经商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吠舍[3]

首陀罗是最低等级的瓦尔那,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仆人与奴隶,主要任务是提供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陀罗[4]

《摩奴法典》故意忽略贱民(Untouchable)这一阶层。从本意可看出,贱民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世代相传,不可穿鞋,不可接受教育,几乎毫无社会地位可言。

2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并宣布种姓制度被废除,任何种姓分类及歧视都被视作非法行为。现如今,虽说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已大不如前,如印度现任的总统考文德(Ram Nath Kovind)就是来自所谓的“贱民”阶层。然而,种姓制度的根基仍未完全拔除,仅凭肉眼也可分辨出种姓高低的差别。

从外表上看,相貌更佳、肤色更白皙、穿着更为华丽的多为高种姓,而相貌普通(甚至丑陋)、肤色深、穿着破旧简陋的则多为贱民。

从教育上来看,高种姓的后代更多是进入国际学校等收费更高昂的院校接受教育,而低种姓的子女则更多到政府的免费学校去接受教育。

从职业上看,从事较为体面的工作(如公务员,企业白领,教师等)的人大多来自高种姓(当然也有来自低种姓以及贱民阶层,这也是因为政府制定的“保留制度”规定了各行各业需为低种姓和贱民“保留”一定的位置),而依靠乞讨、捡垃圾为生,居住环境脏乱差,甚至只能住在破落棚子里的,则一定是贱民阶层。

高种姓与低种姓、贱民之间虽然拥有着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但日常生活中仍能感受到高种姓的优越以及对低种姓、贱民的冷漠甚至不屑。这种世代相传的等级尊卑界定难以消除的其中一个原因,则是印度教对教徒的影响。印度教的一个基本思想可以用“业报轮回”来归纳,即“业”(Karma)。这一世是幸福或是痛苦,是由前世的所作所为决定的。这种“业报轮回”,使得“接受并服从命运安排”成为印度教徒“至高无上的美德”。[5]

[1]http://sea-indianisation-museum.weebly.com/brahmin-theory.html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uli_Thevar.jpg

[4]https://www.sutori.com/item/the-sudras-are-the-laborer-class-the-sudras-are-associated-with-the-color-black

[5] 许文廷,印度·尼泊尔:喜马拉雅的琴声, 旗林出版社,19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