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和老兵

声明:烽火南疆授权发布,抄袭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友在龙州烈士陵园探望郭容容烈士。郭容容,山东烟台人,54军162师政治部电影队队长,战时负责伤员烈士收容工作。1979年2月26日在高平战役中,郭容容运送烈士遗体回国,遭越军伏击牺牲,系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牺牲的第一位女烈士,年仅23岁】

上世纪中越战争持续了10年,我有幸参加了其中的两次。有战争就有烈士,只是伤亡大小而已。烈士工作,是我军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军战斗力。我军历来非常重视烈士工作,烈士工作有战前准备,战时安葬,战后抚恤等多项工作。我把自己知道的,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写出来供参阅。我讲的主要是对越作战的烈士工作,不包括现今。

1:战前准备

战斗前,部队成立军地协调小组、场地规划组、烈士登记组、清洗整容组、墓坑施工组、棺木加工组、后勤保障组7个小组,7个小组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烈士的安葬以及后续工作。

战前,每名参战人员发一个标识牌,也就是传说中的“生死牌”,准确的叫法“身份卡”。这是作战部队每名指战员所配戴的个人信息标识,用于人员牺牲或重伤后对其身份进行识别。同时,还会在帽子、衣服、领章、鞋子、腰带内面甚至短裤上写名字,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无名烈士。

选择烈士陵园位置,开挖烈士墓穴。1979年对越开战前,水口方向的墓地选择在国境线内靠近交通要道的地方,烈士墓穴是125师派部队去挖的,也就是军人自己要给自己挖坟墓,可想而知,那是一个啥样的心情。我当时在大炮台上值班侦察,用40倍望远镜看得很清楚。

提前准备新军装,并钉好领章帽徽。后勤部门按参战部队人数5%准备白布,以及军工厂生产的制式烈士袋(好听的名字叫“白袍衣”)。有条件的部队制作棺材,1984年老山方向作战,有记录的开战前制作了50具棺材,开战后是否继续制作棺木不太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我参加靠矛山战斗时的身份卡正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我参加靠矛山战斗时的身份卡反面】

2:战时安葬

战斗开始,伤员、烈士运回临时救护所。对牺牲的烈士,首先有医务人员再次确认烈士有无生命迹象,确保准确无误。登记后,清洗、理发、换新衣服、装殓,送烈士墓地。

1979年对越作战时,水口方向125师的野战医院,设在水口边界线内不远的地方,紧邻烈士墓地。我们在大炮台上用16倍炮队镜、40倍望远镜看得很清楚,可以看到一边悬挂红十字的车辆从越南境内运回烈士、伤员到医院,一边有人从医院抬着烈士到帐篷外的墓地安葬,烈士换下来的血衣在帐篷外面焚烧。

此景此景,直面埋葬烈士,我们心里不是滋味。我班新兵李电平(湖南沅江人,1979年兵)对我说:“班长,您看那些墓穴,不知道哪一个是我们的。”说的我心里酸溜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时匆匆建好的烈士墓,战后再进行了修葺和完善】

战场上下来的经过医务人员确认的烈士,交给登记组后,登记组严格按照交接程序办理交接手续。工作人员对每位烈士的姓名、籍贯、部别、职务、民族、出生年月、入伍时间(战前每个参战人员都填有上述内容的信息卡,并用塑料密封套在裤带上),同时还要登记每个烈士是在多少号高地牺牲,是什么武器所致,伤口在什么部位等信息。

烈士组有一项重要任务,是收集烈士身上所有笔记本、书信、决心书和战地日记等珍贵材料。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在收集之列,如烈士写在腰带或帽子上的杀敌口号、口袋里装的照片、现金、钥匙等一切物品。所有搜集到的烈士遗物清理,登记,打包保管,战后移交给烈士原部队。

搜集烈士遗物后,先把烈士抬到第一块床板上,拍一张照片,把血衣剪掉,在第二块床板上用泉水清洗后擦干,第三块床板是穿好新军服,并再次拍照。第四块床板上装入大塑料袋中,写上烈士的部队和姓名。1984年老山战役中,由于烈士较多,清洗场地不足,就将烈士遗体放在担架上,每三人一组抬到河里进行冲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西龙州烈士陵园原名自善烈士公墓,1979年3月安葬自卫还击作战牺牲烈士后改为现名。英烈坟茔整齐列阵,依然守卫着祖国南疆】

清洗理容组的工作,是将每位烈士的遗体冲洗干净、理发、整容、换装。对伤口还要用纱布、药棉进行包扎处理。烈士清理完毕,换好新军装,装入烈士袋后,交给安葬组负责。安葬组将换好装的烈士遗体下葬后,在还没有立碑的烈士墓土堆前插上标牌,编好序号,为战后砌墓立碑提供依据。棺木不够的,后续烈士不用棺木,直接用“白袍衣”下葬。下葬后不可私自迁葬,有的地方会在当地烈士陵园给本地籍贯的烈士建“衣冠冢”。

炮一师26团警卫排烈士陈春三,墓地在龙州烈士陵园,他的家乡广西灵山县烈士陵园建有他的“衣冠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炮兵26团警卫排陈春三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西龙州烈士陵园陈春三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西灵山县烈士陵园陈春三“衣冠冢”墓碑】

参战牺牲的民工、民兵安葬方法与军人一致,不同的是,他们有不少人没在烈士陵园中安葬,而是在陵园外择地安葬。1979年对越作战后,3月17日,炮兵26团组织人员到凭祥南山烈士陵园给韦忠奎烈士扫墓。我看到在陵园外西北角有十几座民兵墓葬,1981年国庆节,我再到南山烈士陵园时,大部分民兵墓都迁走了,有家人迁回家乡另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结束后,各部队隆重召开追悼会,纪念为国捐躯的战友们】

3:战后工作

战后,首先清理烈士遗物。烈士遗物来自三部分,一部分是战场上烈士随身携带的,已经有烈士组搜集整理,打包保管移交原部队;二是在临战训练驻地,上战场前轻装留下的;三是在部队营房中的遗物。遗物有需要清洗的,部队清洗干净晒干叠好,三个部分的烈士遗物合在一块,登记造册,通过邮局寄到烈士原籍市、县民政,由民政转交烈士家属。

烈士牺牲通知书的下发。烈士牺牲后,部队填写牺牲通知书,1979年对越作战时,3月5日宣布撤军后,炮兵26团政治处于20日填写牺牲通知书,“军烈字第0053”是炮兵26团指挥连副连长冯仕平烈士的牺牲通知书,同时部队派烈士工作小组,会同地方民政到烈士家中慰问看望烈士亲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仕平烈士牺牲通知书上,写明当时的一次性抚恤金是550元,另会给直系亲属发放优抚金】

烈士生前有欠款,部队条件好的,部队代为偿还。1979年对越作战从军营出发前,连队叫大家写好债务情况,然后交给连队文书保管。

烈士抚血金。抚血金分为一次性抚血金和直系亲属优抚金,1979年对越作战烈士国家一次性抚血金:民工470元、战士500元、连排干部550元、营级干部600元、团级干部650元、师级干部700元,地方政府条件好的,也会有一次性抚血金。但是不多,譬如我的同乡战友韦忠奎烈士,山东淄博市在国家抚血金的基础上,另加了200元抚恤金。

直系亲属的优抚金。直系亲属指的是烈士的子女,配偶,父母。烈士子女没有成人的,国家抚养到18岁,配偶、父母没有工作的,国家给予优抚金。如果有工作的,没有优抚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明烈士的母亲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探望儿子,老人有两个儿子在对越作战中牺牲,分别是长子刘光、次子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