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下了一个决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读一本书,每本书读完,至少写出两三百字,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完的感受。

上周读书以 历史小说 为主,古人说「夏宜读史,其时长也」,漫漫夏日,读别人的故事,就像是推开了一扇扇任意门,去往不同的世界,别有一番感受。

01

《年羹尧之死》

郑小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对清代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这本不到两百页的小书,所写的主题明明白白写在书名上,就是年羹尧是怎么死的。

可是这件事想要说明白,还真的不是很容易。
事有始末缘由,单单要说清楚年羹尧一个人,就要引出无数话题来。
谈年羹尧的升迁,要涉及到清代的官员制度,比如为什么只有翰林才是最光明的仕途;
谈年羹尧的军功,要涉及到康熙雍正朝四川、陕西、青海、西藏、蒙古至少五个地区的文化、军事、民族和宗教态势;
谈年羹尧的关系网,要涉及到八旗制度、清代宗亲、康熙雍正两朝的权臣、康熙朝后期诸皇子夺嫡的情势。
而最重要的,还是雍正和年羹尧君臣如何相识又如何反目。
这些内容要在两百页的一本书中详略得当有条不紊的讲出来,必须要佩服作者做学问和写文章的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把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归为奴才与主子,把年羹尧的发迹完全归功于雍正的提携,可是读完本书之后,会发现真实的历史要复杂得多。
年羹尧的崛起,更多是归功于康熙的赏识,早在康熙四十八年,年仅三十岁的年羹尧就成为四川巡抚,到了康熙五十七年,为了整顿川省军务以便应对青藏的叛军,年羹尧升为四川总督。对于之后继位的雍正皇帝,年羹尧虽然岁数相当年轻,可是论资历更像是前朝老臣。
而年羹尧的关系网,也其实和雍正并没有那么重合,年羹尧有两任妻子,第一任是大学士明珠的孙女,第二任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字英亲王阿济格家的后代。单论姻亲,其实年羹尧和九贝勒胤禟其实更近一些。
年羹尧成为雍正的大舅哥和奴才,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年羹尧的妹妹是选秀女入宫,而后由康熙指婚给雍正,而年羹尧一家是在康熙四十八年雍正被封为亲王后,才被划成雍正属下的包衣奴才。也就是说,年羹尧一家,其实是被偶然塞给雍正的,而此时的年羹尧,也已经是封疆大吏了,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与雍正之间总是少了那么一分尊敬。
所以,不论是权力、关系、感情,年羹尧和雍正其实都没有那么牢靠,了解过这些,可能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雍正和年羹尧这一对主仆,没有那么「亲」了。
所以,这一本小书既要说清以上错综复杂的始末缘由,又要一定程度上扭转小说和电视剧给我们带来的错觉,实在是不容易。
而在有限的篇幅里,作者又平衡了严谨与趣味,让这本书读起来不头疼不枯燥,实在是更加难得。
如果你想从一个切面去了解这段历史,那么这本书值得你去阅读。

02

《沙丘》

弗兰克赫伯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喜欢科幻小说的朋友。
- 喜欢历史小说的朋友。

科幻小说历史上的不朽名作。

《沙丘》是一本很不一样的科幻小说,读科幻小说,你往往会感受到你在阅读未来,而《沙丘》你会感觉,你在阅读历史。
这也是为什么会疼同时推荐给喜欢历史小说和喜欢科幻小说的朋友。
如果我们不那么在意科技和魔法的界限,那么这本书的气质则更接近奇幻小说,甚至是历史小说,也正因此,让这本书有了很不一样的感觉,多了很多对人类的反思。
这部小说中,没有与外星文明的博弈,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权谋,主人公会从一开始的反抗者,一步步获得权力,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他自己也会走向暴戾。
这就让这部小说有了一种更深厚灰暗的感受。
哎呀,第一次感觉,自己的语言太苍白了,总之,如果你喜欢更深厚的故事,那么这一部《沙丘》会很适合你。

03

《X的悲剧》

埃勒里·奎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喜欢推理小说的朋友。

埃勒里·奎因是推理小说黄金时代巅峰级的人物。不仅作品了得,连成名之路都像是一部小说。

埃勒里·奎因其实是笔名,背后是两位表兄弟。他们以埃勒里·奎因为笔名发表了两部作品,震惊了当时的小说界。
而接下来,他们又以巴纳比·罗斯为笔名发表了另外两部小说,不仅如此,他们还用巴纳比·罗斯的名字在报纸上批评埃勒里·奎因的作品粗制滥造、哗众取宠。
最后,两位表兄弟,竟然一个自称埃勒里·奎因,一个自称巴纳比·罗斯,带着面具在公共场合辩论。
这一套左右互搏的营销,让他们的作品声名大振。多年之后,读者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手段。
奎因的作品里,有一个著名的桥段,叫「挑战读者」。
在小说快要接近尾声,侦探将要揭示谁才是凶手的之前,作者会跳出来,告诉读者,所有的线索都已经交待清楚,现在已经是公平的游戏,你可以推理出谁是凶手吗?
在推理小说史上,只有他的作品,敢于这样直接地挑战读者。
这部《X的悲剧》,虽然没有「挑战读者」的章节,但是整部小说,都是这样的态度。这是一场公平的游戏,书中也许会有一点转移视线的诡计,也许有错误的暗示,但是所有线索,都已经明明白白摆在那里。
只看你是否有勇气和智慧,来玩这场游戏了。

04

《从丹药到枪炮》

【美】欧阳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建议空闲时间阅读)

- 对科技史感兴趣的朋友;
- 对军事史感兴趣的朋友;
- 对中外对照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火药,是中国人心中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心中的痛。是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一个注解,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一段伤心往事。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中国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所以火药都拿去放烟花了,而西方用来成为武器。
而真实的历史要远远复杂的多,精彩的多。
火药和火器起源于中国,第一次大放异彩是在宋代,火器由宋传向了金,而后又传到蒙古,和我们想象当中不一样,蒙古人是精于使用火器的。
不过这个时期,中国人使用的火器,往往以小口径的火铳为主,大口径的炮并不是主流,而加农炮更是欧洲人的发明。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因为我们的城墙建的太好了。
中世纪欧洲城墙的厚度,往往只有同时期中国城市城墙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更大型的火炮在欧洲更有研发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代,东西方的火器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而中国也相当重视火器,朱元璋就曾下令,全国军队中10%的士兵要装备火铳,后来这个比例逐渐上升到了30%
而儒家的士大夫们,也并没有认为火器是西方的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推广火器。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时,就有义士给他献上了当时最先进的「佛朗机铳」,后来王阳明还写了一首词,专门赞扬佛朗机铳的威力。
所谓佛朗机铳,就是来自葡萄牙的火炮和火枪,在明代,大家是乐于接纳来自西方的火器,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进行改进和研发。
而到了清代,也许是曾经拥有过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段长期和平,也许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在火器上才开始大幅度的落后。书中对《清实录》做了个统计,在全部《清实录》中,「炮」出现的比例是0.02%,而1842年之后,这个比例升到了0.19%,也就是从每一万个字中提起一次炮,变成了每一千次提起一次。
而这之后,就是让我们唏嘘的近代历史了。
所以纵观中西方的火器发展史,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900~1450年):东西方各自发展,中国保持领先。
第二阶段 (1450~1550年):书中称之为「小分流」,欧洲火炮技术开始领先,中国研发火器的动力下降。
第三阶段 (1550~1700年):齐头并进,中国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东西方军力发展基本呈现并驾齐驱的态势。
第四阶段 (1700~1839年):书中称之为「大分流」,西方的技术依旧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因为长期的和平,失去了引进新技术的动力,直到彻底被甩到后边。

两次分流之后不同的结果,让人感慨。历史往往不是简单的因果,而是不同又相似的十字路口,而在每个十字路口选择不同的方向,也让我们走向完全不同的时代。

05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威尔·贡培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想要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
- 想要从事艺术工作的朋友。

BBC艺术频道主编写出了这样一本小书,讲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家。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现代艺术已经和我有一些距离,而艺术家们更是非常非常陌生的群体,他们整天在想什么?他们如何工作?他们怎样冒出那些奇思妙想?他们也会天天发愁怎么赚钱嘛?
这本书用十个关键词,来让我们能近距离了解艺术家们是怎么想的。
读完的第一感觉,是艺术家们也是普通人。
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喝多了也吐,挨打也疼,挣不着钱也发愁。
那么,成功的艺术家又有哪些 特质 和我们不同呢?大概有三点:

第一点 ,学会参考前人(书中用的词叫「偷窃」,避免误会,我还是用参考吧),同时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创新;
第二点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同时又知道什么时候要富有怀疑精神;
第三点 ,把自己的艺术当做事业来经营,同时又知道什么时候不向别人妥协。

这三点说起来简单,实际上都是很微妙的平衡,可能这才是不一样的吧,就像作家的画布一样,如果只有彻底的黑或彻底的白,似乎也很难成就伟大的作品,找到那个恰如其分的中间色,才是大师和俗手的区别所在。

06

《在耶鲁精进》

王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朋友;
- 从事教育的朋友。

《财新》的主编王烁先生,2016年被选为耶鲁世界学人,之后去耶鲁游学,这本书就是游学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王烁先生自称是个知识的游牧者,记者出身也让他永远要不停去学习,这本书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一个成熟的学习者又回到大学环境中,而且是美国最顶尖的学府,他的观察会时时对比着我们身旁的教育。
耶鲁想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呢,书中的评价是「他们至少已初步掌握了当代一个知识人必备的思维框架和表达能力。无论将来在什么领域开始职业生涯,他们只需要补上特定的专业知识即可。」
也就是在成为专才之前,成为 通才
通才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万金油式的人物,而是有更深的帮助,一是可以用更大的视角思考问题,二是在不停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磨练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
除此之外,耶鲁对于学生的培养,还有几点是值得重视的,一是对于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对于传统的尊重,三是对于怀疑精神的培养。
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呢,就是要和厉害的人学习,看厉害的人怎么学习,看厉害的人怎么教别人,这本书,就是带着我们去耶鲁「偷师」的一本书了。

07

《阅读的故事》

唐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热爱读书的朋友;
- 想热爱读书可是还没热爱起来的朋友。

唐诺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

他博览群书且思想深刻,然而最早出道时是靠写NBA球评出名的。他在出版社工作时,翻译了一大批推理小说,为了让中文读者更了解这些小说,他写了很多导读,结果这些导读汇集成书,有的比本身介绍的小说还好看。
他写作的方式很古板,每天早上起来定时定点前往咖啡馆写文章,一天删删写写下来,得到数千字收获,最难得,是日日坚持,笔耕不辍。他是属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那一批写作者,愿意慢慢写,也对读者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会慢慢读,所以愿意把文章写得长一些。
而如果让唐诺先生自己选,他应该更愿意把自己归类为读者,而不是作者。
这本《阅读的故事》,就是读者唐诺写给更多读者的。
这本书我的唯一建议,就是你一定要耐心。
单看目录,你会觉得这事一本「干货书」,因为每一节的标题都是类似《书读不懂怎么办?》《要不要背诵?》《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感觉特别像唐诺先生做了个网课然后把讲课录音转成文字来卖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去读每一章,你会有点傻眼,他的写作方式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飘又有点绕,还会时不时引用一段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或者马尔克斯,如果你把这本书想象为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那么你一定会失望。
可是他讨论的,恰恰是这些问题的更深处,那些比方法更重要,却尚无定论的更深处。
阅读这本书的姿态,是讨论多过受教。
读书就像聊天交朋友,如果你想交一个爱读书的朋友,想和一位有想法的读书人聊天,那么这本书,还是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