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土的璀璨融合——贵政山茶叶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火与土的璀璨融合——贵政山茶叶罐

试问大家应该都听过周杰伦的《青花瓷》吧?一首温婉动听的中国风歌曲,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短短的两句歌词,青花瓷淡雅脱俗的形象瞬间生动地跃然于眼前。

陶瓷的英语为“china”,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史的代表物之一。陶瓷相关产物一直以来因清丽典雅而成为国内外友人热衷追捧的对象。例如景德镇釉里红瓷、玲珑瓷与颜色釉。潮汕人热爱品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套陶制茶具,品茶需要好茶叶,而茶叶极易吸湿受潮而产生质变,于是便需要好的茶叶罐对其能起到良好的保存作用,其中陶制茶叶罐更是大部分品茶爱好者的最佳选择,因为它密封性强,防潮能力强,且十分美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家庭也是品茶爱好者,家中自然不乏有陶瓷陶瓷茶叶罐,家人对它宠爱有加,光滑细腻的青色釉面,上面绘有精美的山水画,栩栩如生,它不仅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越发赏心悦目。记忆中它陪着我长大,从中取出的茶叶冲泡起来也独具一番风味,甘醇可口。后来,我得知茶客们情有独钟的陶瓷茶叶罐原来产自于普宁贵政山地区,它始创于清朝中期,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从那天起,我便心心念念想有一天能够拜访那个茶叶罐窑厂,亲自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偶然一次工作项目中,我们得到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采访贵政山茶叶罐窑厂。所有人对此雀跃不已,这是多少人曾梦寐以求的?而我们成为了那个幸运儿。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能跟文化遗产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很快地,我们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前期筹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访当天我们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驱车前往贵政山,一路上山间绿野,美不胜收。到达后我们向当地村民问路,他们很快把我们带到纪少宽师傅的家里。这也意味着,一副有着两百余年历史的古老画卷即将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拍摄时间跨度半个月,总共用时四天。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到其中魅力,我们对现茶叶罐从无到有整个流程进行全方面跟踪拍摄,制作一个茶叶罐的工序非常多,共有四十五道工序 ,十分讲究,我们将从选土、洗土到拉胚、修胚再到入窑、出窑的每一环节都进行跟踪拍摄,一步都不可少。所以尽可能地讲最详细的过程呈现给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政山茶叶罐从一开始的选土洗土就相当讲究,取材于南山及莲花山一带优质黏性土,经日晒干后下水,成浆过筛精制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淀晒干后的泥浆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后面拉胚乃至烧制的成败,这个过程漫长又省不得功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制作部件大小的需要,儿子纪海平会先用特制工具切出相应质量的泥胚,经过特殊手法的揉制,使其达到了拉胚的最佳状态,再交给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对已经初步风干固化的罐体罐盖等进行最后的细节修补。通过修胚完检查,去除杂质,需要修补的进行修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需要过水,过水后再过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再将已经过水修补好的胚体,先整体沾染上一层白色的底色,在需要绘画罐身图案的地方贴上已经润湿的白纸后,再依次经过瓷土、彩釉的上色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师傅父子二人各司其职,父亲浸润白纸,儿子上彩釉,父子间配合得天衣无缝,最大效率地完成了手头上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政山茶叶罐罐身图案旧时以风景画为主,如今随着时代技术以及审美水平的发展,贵政山茶叶罐在配色以及图案上不断融入更丰富的选择。每一笔都是特约绘画师傅亲自上手,笔墨挥洒十分利落,不消片刻,精美的山水鸟林画便活灵活现地映入眼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叶罐制作总算进入了最终环节——入窑,入窑的工序更加有讲究,入窑之前讲究火头火尾,放进去间隔合适,大小互相搭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而贵政山茶叶罐也同样需要经过历练才能完美出炉,经过长达数十小时的烈火与高达一千多度的高温洗礼,这一批贵政山茶叶罐以一个完全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师傅说,由于祖祖辈辈都从事陶瓷制作的行业,在家庭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使得他从小便对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极具兴趣。儿时他跟随着父亲前去窑厂,架子上陈列着的琳琅满目的茶叶罐,以及工人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从懂事起一直受到陶瓷文化的灌输,并体会到其中蕴含着隐忍又强大的力量。理解到优秀的文明延续着国家和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于是身为纪家窑烧手工艺第三代继承人,他产生了将此项文明产物不断传承下去的使命感。

纪师傅于十五岁进入了陶瓷界,并于十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制作陶瓷,从始至今,已经有四十余年。四十年,会是什么概念呢?说短,可人生中有多少个四十年?说长,又犹如弹指一挥间。不少人难免在十五六岁的年纪里心浮气躁,而纪师傅却在同龄人还在迷惘的人生路上找到了自己的灯塔——立志于将中国上千年文化历史的精髓揉进陶土里,细致地塑造出贵政山茶叶罐的轮廓,也不忘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的理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光彩,在当今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心。

当他人浮夸地高谈阔论时,纪师傅默默地走进窑厂,挽起袖子,对着转盘,心无旁骛地进入无他的精神世界,全身心投入到手中的陶土中。四十多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完成这件工作,扎根于茶叶罐产业中。纪师傅说,将陶土捏制成型,是一个与自己交流的过程,他能更好地认清自我,完成自我价值。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摸索、完善,精益求精,一步步捏出独属于贵政山茶叶罐璀璨夺目的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师傅说,随着岁数增长,对于这项陶艺的感情越发深厚。接下来纪师傅会把手艺传给他儿子纪海平。祖传三代,也是为了手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纪师傅父子手持着茶叶罐对着镜头微笑时,我感受过到了、同时也多么希望观众们也能透过屏幕看到他们对这项工艺引以为傲的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师傅的技艺可谓巧夺天工,为了达到如今这样的程度,他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我们无从得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四十余年。时间落到懒汉手中,永远将只是一张白纸,而纪师傅则用了自己的作品令他在陶瓷界为自己、为家族文化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算没人欢呼,没人鼓掌,不起眼的手工艺人最后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艺术品。将茶叶装进特制的器皿,锁住茶香,不论是茶叶文化、亦或是窑烧工艺,其中之韵味,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发浓郁,飘散四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