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一个充满契机和希望的时期,经过隋末的连年征战,百废待兴。艺术的复兴在士人的心头,闪耀着创作的欲望。
魏晋时期,书法的枭枭韵趣依然萦绕在文人阶层;北朝碑刻的雄强刚健也如史诗般,令人荡气回肠。
历经纷乱的魏晋南北朝,直至短暂而又统一的隋代,历史的曙光聚焦在初唐这一特殊的时刻,承上启下的“初唐四家”为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书写了新的篇章。
欧阳询,一生历经南陈、隋、初唐三朝历史,北碑南帖的不同特色在他的笔下完美融汇,书法风神劲险峭拔,神气外露。
虞世南,同样历经三代、贵为两朝元老,在时代的激变下书法于平和中见刚健,柔润中见坚韧。
褚遂良,出身官宦世族的影响下,于法帖的柔婉流美中保留一份隶书和北碑的体势,吸收创新、化为己用是最大特色。
薛稷,好古博雅且辞章甚美,以进士第步入仕途之余,能吸取欧、虞、褚的长处,形成瘦劲的“薛体”,开北宋徽宗瘦金体之先河。

初唐四家

欧阳询:劲险刻厉、法度森严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初唐四家之一、楷书四大家之一。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欧阳询祖父和父亲都曾为南陈的高官,因君臣之间的猜忌而引起兵变,最后导致举家兵败被擒杀,全家仅剩时年十三岁的欧阳询一人因逃匿而幸免。
政治漩涡的凶险让欧阳询在此后的岁月中如履薄冰,即使在唐代“贞观之治”中官居高位,依然居安思危,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

欧阳询《张翰季鹰帖》

因时代之变而导致的性格使然,欧阳询的书法遒丽而险劲,有不可侵犯之神色。
一丝不苟的用笔,在严谨的结构之中可见其端正谨慎之性。

欧阳询 《虞恭公碑》(局部)

欧阳询书法深受“二王”的影响,在南帖中直取其“韵”。
还自觉地从北碑中吸收雄健凌厉的审美因素,又取其“骨”。
南派的“风流典雅”与北派的“淬砺朴素”,在欧阳询的笔下得到完美结合。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的书法侧重于楷书和行书。
楷书点画气韵森然,结体以险绝为体势,重心布局左低右高,不作正局,又在险绝之后巧妙安排达到统一,字体在倾侧之后归于平正。

欧阳询《皇甫诞碑》(局部)

行书较楷书的运笔速度要略快,融入了更多的北碑气息,峻拔秀润,超凡脱俗,耐人寻味。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

欧阳询的书法整体字形稍长、整齐严谨、中宫紧凑,于平正中见险绝,在“二王”书风之后又遍学秦汉篆隶、 魏碑 ,各体俱精而独尊 楷法 ,在初唐四家中以欧阳询楷 书 成就最为突出,贡献也最大。

欧阳询《化度寺碑》(局部)

虞世南:刚柔并重,骨力遒劲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南北朝 至 隋唐 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唐朝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之一,初唐四家之一。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虞世南出身官宦世家,历仕陈、隋二代,又深得唐太宗敬重,庞大的家世渊源和政治背景,令虞世南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功底,在拜师禅师智永后,更是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

虞世南《大唐汝南公主墓志铭并序》

虞世南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时人有评:“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笔法在清丽中透着刚健,作字腴秀圆润,结字平稳,使人望之有端庄静穆之象。
在随智永学书时,虞世南执著而不懈,甚至睡觉时也在被中画腹作字,北宋《宣和书谱》曾有言:“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虞世南《临王羲之兰亭集序》

对于书写时的讲究,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看法,虞世南认为作书应不择纸笔,但非常注意书写姿势和运腕方法。
姿势和方法的正确才是书法的关键,只要姿势正确、方法得当,即便粗纸秃笔,也能写出书法的俊采风神。

虞世南《小楷破邪论》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虞世南最为亲近”、 “世南后,无人可以论书。
显然,在初唐诸位书家中,李世民最喜欢的是虞世南,也经常临写他的字。
观虞世南的书法,在圆润遒逸的笔致下,能感受到他潇散洒落的性格,在字里行间依然能窥见六朝人的余韵。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褚遂良:金生玉润,温雅多方

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 阳翟 (今河南 禹州 ),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褚遂良书法是多种风格融汇贯通的结果,初学欧阳询、虞世南,后归于“二王”,并参以汉隶之法,最终自成一体。

(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局部)

在初唐四家中,褚遂良与欧阳询最具有创新精神,且最独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期,褚遂良的书法有不同的面貌。
早期褚遂良以方笔为主,起笔露锋,笔画提按不明显,有斩钉截铁之感。
如在《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褚遂良将瘦长的字形进行了压缩,并吸收了虞世南楷书的宽绰典雅的结体特点和欧阳询楷书锋利刚劲的运笔特点。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

后期褚遂良在用笔上由以骨取胜的平直的二分笔转向以筋取胜的一、二分笔兼用,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如在晚年的作品《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中,既有峻整严饬,又有空灵飞动。

褚遂良《房玄龄碑》

善于汲取众家之长,又能有所创新,不被过多限制,褚遂良的书法给人以骨肉均衡、刚柔并济之感。
在清朗秀劲和英俊潇洒之间,做到力和美、骨与韵的统一,唐代尚法的书风在褚遂良的笔下打开了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薛稷:用笔纤瘦,结字疏通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河东薛氏西支)。唐朝大臣、书画家,初唐四家之一。

薛稷《鲻鱼帖》

在初唐四家中,薛稷是做到书画双壁的一个,出身官宦世家,本人亦仕途显达,优越的生活环境让薛稷为人好古博雅,辞章甚美。

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

薛稷书法很好地继承了褚遂良的笔法和风格,并将之发展成结体遒丽、媚好肤肉的风格。
融隶入楷是薛稷创造性的一面,书风媚丽而不失气势,劲瘦中兼顾圆润。

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

受薛稷书风的影响,初唐书法劲瘦媚丽而又圆腴挺拔的时代风格得以发展,其纤瘦的用笔,在北宋末期为宋徽宗所效法,在薛稷的书法中得到启发,并开创出影响后世的“瘦金体”。

薛稷与宋徽宗书体对比

薛稷与宋徽宗书体对比

自古书论有言,“书贵瘦硬始通神”,论字的瘦劲风骨,薛稷是不遑多让的。
笔画虽然清瘦,但是在结构上却疏通开导,点画虽细,但筋骨中实,整体给人以雄健劲挺之感。

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

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南书北渐”,南北书风呈逐步融合态势。
隋代,中原地区实现统一,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统一,书学上开始追求确立新的“法度”。
“初唐四家”的出现最终为盛唐楷书森严法度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探墨艺术平台媒体支持

本文图文部分来源于网络,编辑整理为探墨

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侵权必究

【扫码加微信

探墨,一个链接生活的艺术平台!

商务战略合作/艺术作品/文章投稿

投稿邮箱:business@tanmo798.com

探墨艺术平台已上线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