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古驿道,浓浓乡愁情。

龙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

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发源地。

境内的南粤古驿道

更是见证了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而古驿道沿线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珍宝

继在前年秋季我市

和平、连平、东源、源城

3县1区12镇境内新发现粤赣古驿道之后

河源市文物普查队

再次历经一年多时间的普查与发掘

近期又在龙川县境内

新发现一条水陆兼备的古驿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山老林里较为完整的古驿道本体↑

这条古驿道从龙川县老隆、四都、黄石、黎咀、赤光、岩镇、麻布岗等东江沿途乡镇溯江而上,再从贝岭镇老码头上岸,沿着山路再往龙川细坳、上坪等镇一路北上,直达江西赣南红色根据地。

这条从龙川通往江西赣南地区新发现的古驿道,目前被当地文物普查队定名为“龙赣古驿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时候的高速公路”

古驿道的历史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川县贝岭镇历史从黄贝岭古驿站开始:起源于周朝(东周公元前56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至公元前二百二十多年秦王朝统一中国时所建。秦始皇旄麾南指,派任嚣、赵佗等将军率50万大军麾军南下,跨两江过五岭征百越定龙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的黄贝岭只是驰道上的一个小小驿站(五里亭、茶亭)。从黄贝岭驿站开始至清朝康熙年间的黄贝岭街墟,再到今天的贝岭镇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

在清末民初时期,位于东江上游的贝岭墟将水路交通优越性发挥到极致,逐渐发展成为东江上游的一个商埠重镇。从码头始有二华里多长的主街道,以河石、鹅卵石、嘛石条埔街、跨楼石柱,纵横数条街巷,商业繁华,商号编及全国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从江西及邻近各县运来的土纸、烟叶、松香、蝉花、药材、陶瓷、木材及竹木制品等,要在贝岭集结、捆扎后,再用船运往东江下游的惠州、石龙、东莞等地加工、销售。从惠州、广州、东莞等地用船载运的食盐、食糖、纱布、药品及五金百货等到达贝岭后,因上游水流陡急不能继续前行,便在贝岭码头停泊,将货运搬运至仓库贮存,再批发运往江西省或龙川邻近各县去销售。

因水路不能继续往上游运输(古代亦没建公路),只能靠挑夫们将货物扎成小包,用双肩挑着走一百多里、二百多里路程,运往江西各县的货栈接收。于是有了东江谚语:“船到贝岭止、骡到贝岭死”。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贝岭圩商业繁华,后有“头老隆、二贝岭”的美称,成为龙川县五大圩镇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方便出行,从明朝开始,贝岭街墟通往江西等地的一些主要干道用石块砌起来,形成一级一级约1.2-1.5米宽的石阶路(即古驿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途为方便挑夫们休息,每隔五里或十里路段,便建有茶亭或店铺,供挑夫及来往客人休息、吃饭或住宿。随着贝岭墟繁荣发展,这些石阶路便成为当时挑货运往江西等地通行的“高速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赣古驿道便是其中的一条,全长20多公里。现贝岭境内约有12公里。这是一条由贝岭街墟码头为始点,途经宫下石坳里茶亭、罗陂燕仙岩坳下茶亭、米贝打棍坳茶亭、约亭坳(贝细交界处),再到细坳苏茅坪、半径村、细坳街、小参两广亭、后通往江西省各县。

又称“红盐古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赣古驿道也称红盐古道。公元1928—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赣南建立中央苏区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打破敌人的封锁,物资由广东运往江西苏区,贝岭便成为重要物资补给地,贝岭地区(据《龙川县志》载,当时贝岭为第五区。下辖兴良、三联、上坪、黄埠、五顶、贝岭、细坳等七个乡)

人民冒着被反动政府抓去坐牢的危险把食盐、纱布、药品等紧缺物资通过龙赣古驿道挑运到江西赣南苏区,最繁忙时期,曾涌现“十万挑夫上赣南”的动人情景。

同时,贝岭地区人民也深受江西井冈山朱毛红军先进思想的影响,毅然奔赴江西,投身革命,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老红军李同均(县志为李童军)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因此,具有盐道和红色革命的龙赣古驿道也被当地称为红盐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