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古装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朋友,应该在剧情中会时常看到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比如经典电影《倩女幽魂》中张国荣饰演的书生宁采臣,可谓经典至极,给喜欢看古装的人们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宁采臣的形象,柔弱而不失顽强,还是比较贴近古代书生的形象。但是很多时候,一提到书生,一般人会联想到电视剧里只会舞文弄墨而不会舞刀弄剑的文弱形象,如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武林外传》,里面的秀才胆小怕事,时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古代的书生并非如他人所传的那样,能文不能武。因为生存在古代社会,文明程度并不高,很多政权或者地方的实际控制者,甚至豪强乡绅,靠的都是武力来维持统治和地方稳定、社会秩序,在冷兵器的时代,不光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生存的竞争,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竞争。当时各地开发程度不高,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原始,山林猛兽与人群居住的地方并不算远,所以很多地方存在许多猎户,专靠打猎为生的。甚至还有因打猎而成为英雄的,比如《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就被当地称为打虎英雄,直接被官府任命为一官半职,就是典型的论证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古代无论是出于日常劳作还是保护自己和家庭的需要,人们都是需要“能武”的,许多家庭也比较尚武和习武,包括各大寺庙,也都存在武僧,所以后人一提到少林寺,首先想到的就是武功,称“天下武功出少林”。从另一层面理解,我们不难看出环境确实能造就人和改变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劳作和生计,能抽出时间读书的,仅仅是少数经济实力较强的大户人家才能支撑得起来。随着后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在古代意味着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甚至能当官,改变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所以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每个古代书生的毕生愿望,科举也成为读书人拼命拥挤的独木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当时的读书人还有其他为官进仕的捷径,那就是做谋臣或者幕客等,这类人在古装电视剧或者电影中,基本都是能文能武的,我认为这些角色是比较贴近古代书生的。因为古代不仅仅是有文状元,还有武状元,既能通过饱读诗书科举进士,也能通过舞枪弄棒取得一官半职。既然两种途径都能取得成功,很多书生就不会单单依靠读书改变命运这样仅存的道路,而且从小就被安排骑马射箭的武力训练和文房笔墨的知识修行,何况单是饱读诗书或者武功卓绝也是不能被朝廷选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苏乞儿》中周星驰扮演的角色苏察哈尔灿,从小能武不能文,但是其父亲还为其请来了专门的家庭教师,如果按照正常人的情况,其必然是能文能武的,虽然不一定出类拔萃,但是不可否认其对比当时的许多人,必定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所以电影最后主人公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了武状元的候选人,然而皇帝接见之时,被人告发其不识字,文试答题是作弊的,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落得欺君瞒上,被抄家做乞丐。周星驰用夸张的电影艺术,实际上生动反映了古代书生进仕为官过程中的一个史实,那就是朝廷选拔用人,考核的不只是能文或者能武,而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尤其古代很多时候要行军打仗或者平定动乱,选拔上来的人才,肯定不仅仅是一介书生,文弱不堪的人。所以在我看来,电视剧或者电影中所描述的古代书生形象,存在许多不符合事实的描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我个人认为谋臣或者幕客比较贴近古代书生的形象呢?因为这类人不但能为主子出谋划策、统领全局,表现极强的书生色彩;而且这类人时常跟随主子游走各地,身上还佩戴武器,俨然成为了名正言顺的保镖形象。既是谋臣,也是保镖,这样的读书人在古代往往深受统治阶级的喜爱,受到重用。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周瑜等人物;西汉开国时期的张良、韩信等人物,宋代的岳飞、文天祥等人物,明代的刘伯温等人物,清代的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等人物,每一个受人们传扬的历史人物,都是能文能武,而且出类拔萃。所以在我个人看来,“文弱”一词不应该和书生挂钩,电视剧或者电影中对古代书生形象的演绎,也很容易造成人们对古代书生的误解。各位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