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病了之后,常常会被老人家告诫,要多补补。究竟补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补气养血。因为对人体来说,气血的作用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气血运行,人体是很难维持正常的生理和生命活动的。那么,人体气血究竟从何而来?古往今来,大多数医学家都认为,气是由肺呼吸的清阳之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融合而成的;而血是中焦脾胃化生而成的。

但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一代宗师、乾隆御医黄元御却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也就是说,人体气血的根本是源自脾胃的。而且,黄元御进一步指出,“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于是就与“肝藏血,肺藏气”紧密联系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黄元御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很多认识和看法都与一般医学家存在着某些差别,而且,黄氏在很多地方的认识都比较独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可惜很多人读不懂。那么,关于人体气血的原本究竟是怎样的呢?黄元御的独特看法究竟又是什么呢?接下来一起来看看黄氏是如何解读人体气血原本理论的密码的。

在人体脏腑中,肝的生理功能是藏血,而肺的功能是藏气,但气的本源却是来自于胃,血的泉眼却是来自于脾。脾土向左旋转,生发的命令就畅通无阻,于是天地温暖而生乙木(肝);胃土向右旋转的时候,收敛的政令立即执行,所以天地清凉而化成辛金(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午阳到达一半的时候,就会有一阴衍生,阴生则午阳之气下降,阴气向右旋转下降,就成了肺之金。肺之金就是心火清降的产物,所以肺气清凉且有收敛的特性。子阴到达一半的时候,就会有一阳生长,阳生则子阴之气上升,阳气向左旋转上升,就化成肝之木。肝之木就是肾水温热上升的产物,所以肝血温暖而具有生发的特性。肾水温暖上升而变化成木,是源自胃土的左旋运动,是以脾为生血之本的;心火清凉下降而制化成金,是以胃为化气之原的。

气统摄于肺,所以,凡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都是由肺气所宣发布施的,由肺气宣发布施的气,如果在脏腑,我们常规称之“气”,如果在经络,我们常规称之为“卫”。血统摄于肝,凡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血,都是由肝血输送流注的,由肝血输送流注的血,如果在脏腑,我们通常称之为“血”,如果在经络,我们通常称之为“营”。 由此,又有一个新概念了,就是——营卫。所谓“营卫”,其实就是经络之气血的代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看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深层次的境界,而且与一般中医学家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不太一样。不过黄氏对人体气血的理论是高屋建瓴的,也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的。只可惜几百年来,后世医家对黄氏的中医理论继承和弘扬的不够,导致这样高深莫测的理论基础被深深掩埋。我们也殷切的希望,能够更好的去传承黄元御的中医学理论。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