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大哥好多年

伐柴商心事:Fachai_story

作者:大帅去伐柴

孙宏斌和王石一共当面较量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2003年7月。 彼时,孙宏斌已经是天津地产一哥。 在当年的全国地产界武林大会——中城网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发言: “顺驰的中长期战略是做全国第一”,说着,他看了看坐在一旁的王石,“会超过在座的每一位,包括王总。 ” 做了多年大哥的王石多少有些错愕,从来没有人这样明目张胆,说话毫无顾忌。 他顿了一下,回应道: “你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超过万科,是不是要注意控制风险。 ”孙宏斌坏笑着说: “王总,我们可能超不过,但是你总得让我们有个理想吧。 ” 理想有时很遥远,有时又很近。 此前的一年,万科销售收入44亿元,顺驰只有14亿。 而在这次会上,孙宏斌说顺驰当年的销售额将达到40亿。 一年后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老孙和老王又见面了。 只是这次较量,两个人的心境和气势已大不相同。 王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接点名: “顺驰与万科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这种黑马其实是一种破坏行业竞争规则的害群之马。 ” 到了论坛对话环节,不嫌事大的主办方又把王石和孙宏斌一起请上台。 当孙宏斌说顺驰当年的回款能达到100亿元时,旁边的王石直接打断: “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是吹牛! ”孙宏斌却没有回怼,只是针对宏观调控谈道: “顺驰的资金渠道相当广泛,顺驰的风险几乎是零。 ” 十几年过去,空气中的火药味已经随风飘逝,大哥的交椅早已易主。 看不起“野蛮人”的老王如今面容紧致,过着“贵族”般的生活,做起了人生导师。 他批评年轻人太急躁,别老想着赚钱。 而老孙,纵使人生跌宕,仍没放弃对“挣大钱”、“做大哥”的执念,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皆为此。 一、联想 1988年5月,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工作的孙宏斌在中关村看到一家名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招聘广告。 那时候,下海风潮吹遍神州大地,但真正敢闯的人只有两类: 混不下去的和坐不住的。 孙宏斌属于后者,清华水利系硕士毕业的他,早已厌倦了每日与流体力学计算打交道的日子,直到他遇到了那则招聘广告。 每个人都不会平白无故地冒险。 孙宏斌在做决定的时候,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刚刚获批,“中关村”正式诞生。 此前,以信通、四通、京海和科海等“两通两海”为样板的新企业,早已在信息技术的浪潮下大赚特赚。 孙宏斌嗅到了潮水的味道,决定加入新技术发展公司。 一年半以后,这家公司改名为联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孙宏斌一起进入公司的多是年轻人。 在那个刚刚思想解放的年代,坐不住的年轻人,总有一种冲劲和自视不凡的清高。 这些,孙宏斌一样都不少,当然,他还有能力。 到公司没几个月,他就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成为了经理。 一年后,他被擢升为新成立的企业部主任经理,负责汉卡和微机的全国销售。 建立初期的联想,还是计算所的老人把持核心位置。 柳传志起初想把销售网络推向全国,怎奈老人们习惯了客户上门来找的模式,计划没法落实。 孙宏斌上任后,带着一帮年轻人,两个月就在全国建立了13个分公司,销售局面瞬间打开。 这种强大的执行力,是孙宏斌一手调教出来的。 柳传志去听企业部的一些会议时,刚一进门,整个屋子里的人就跟军队一样,“腾”一下起立,看着孙宏斌的脸色和他的口令。 等柳传志他们都进来以后,孙宏斌喊一声“坐”,他们才都一起坐下。 柳传志先是惊叹,后是赞赏,他表扬孙宏斌有实干精神、策略和组织能力。 没想到,这种赏识在几个月后就变成了“心里发慌”[1]。 1990年3月,身在香港的柳传志看到了手边的一份《联想企业报》。 不同于他一手创办的《联想报》,这是企业部的内部刊物。 当看到里面的头版《企业部纲领》后,柳传志二话不说,飞回了北京。 《纲领》中写着: “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主任经理主持企业部发展工作,具有总裁赋予的所有权力”。 柳传志不允许有驶离联想这艘大船的“开小船”现象发生,他曾借着干部培训班告诫孙宏斌: “第一是统一原则的问题; 第二是考核和检查分公司营运的情况,然后再考虑如何发展的问题。 ”[1]年轻气盛的孙宏斌并没有听懂话里有话,仍自我感觉良好。 他觉得自己的企业部在拼命地为联想干活,没太大问题。 那时候的小孙还不知道,有没有问题不是你觉得,而是我觉得。 培训班过后,柳传志到企业部训话,说到了企业部的“开小船”意识和帮会成分。 没想到孙宏斌不在场,根本就镇不住,企业部的人“就一个接一个地,一句接一句地向我们发难,仿佛非要把我们问倒不可的架势。 ”[2]会场乱成一片,柳传志愤而离席,临走时丢下一句话: “你们要知道,联想的老板是谁。 ”[3] 很快,柳传志与孙宏斌做了最后的对话: “小孙你是要我,还是要那几个‘青瓜蛋子’? ”企业部大哥孙宏斌沉默了一会说: “我要那几个‘青瓜蛋子’……柳总,我把他们开除以后,我在这个部门威信何在? 我没法管了,我干不了。 ”[1] 当晚,孙宏斌和几个‘青瓜蛋子’在北大勺园餐厅开会,席间群情激动。 有人提出应该卷款逃跑,也有人说要赶紧独立,把货款转移走。 这些不知真假的话,被内鬼报到了柳传志的耳朵里。 柳传志意识到,是时候出手了。 他随即宣布,孙宏斌被解职,自己担任企业部经理。 接着便向公安局和检察院报案。 5 月28 日,27岁的孙宏斌被警方羁押,两年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定孙宏斌“挪用公款”罪名成立,刑期5 年。 孙宏斌被关押在天津郊区的一座监狱。 没想到这位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在龙蛇混杂的高墙内也格外受人尊敬,他仍是大哥。 只是这种大哥,又怎么配得上他比天还高的志向呢?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孙宏斌觉得度日如年。 他每天画日子,一天一天地画,等待着他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二、顺驰 1994年3月27日,孙宏斌出狱了。 18天后,北京新世纪饭店顶楼的川菜馆,他见到了柳传志。 望着这位一手栽培他和送他进监狱的老领导,孙宏斌一字一句地说: “我反思这段经历,更多地找自己的问题。 我当时比较年轻,比较气盛,或者说比较急躁,其实还是太嫩,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出了这些事还是在自己,但是这种经历,我不希望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怎么能从前面的吸取教训,怎么将来走得更好……”[1]最后,孙宏斌告诉柳传志,自己以后不打算进入IT行业,而是准备做房地产代理。 没有感受到怨念,也没有听到动情的铁窗泪,柳传志松了一口气。 他当即给了孙宏斌50万,作为启动资金。 临走前,柳传志回身告诉孙宏斌: “我从来没有说过谁是我的朋友。 现在,你可以对别人说,柳传志是你的朋友。 ”[3] 柳传志没有食言。 1995年初,在他和中科集团董事长周小宁的支持下,与孙宏斌的顺驰地产中介联合成立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三年后,联想和中科将全部股份转让给顺驰,公司更名为天津顺驰投资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地产行业的“青瓜蛋子”,孙宏斌还是不走寻常路。 顺驰的中介全是大学生,在那个大学生稀缺的年代,顺驰凭借精细的业务水平和买断式代理的先机,在同行中迅速崛起。
紧接着,顺驰又赶上了另一个大风口。 联想和中科退出顺驰的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政策,接着中国人民银行开放贷款买房的诸多限制。 中国人压抑多年的住房需求被彻底释放。 此时的孙宏斌,已经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并顺利从一个14万平米的项目上获得了超过200%的回报。 他意识到,属于地产的暴利时代到来了。 顺驰秉承了孙宏斌的一贯个性,执行力强、速度快。 不到5年时间,顺驰在天津已经开发了30个项目,建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占到全市房产总开发量的20%,坐稳了天津地产的头把交椅。 但真正的要诀,在于资金的运作。 20亿的项目,顺驰以3亿元启动,前6个月规划和开建期内的资金全部由承建商垫付,以后的工程款及地款都通过销售回款。 从开盘到年底,公司共回笼6亿多元的资金,不仅足够本项目使用,还可以拿去买新的土地。 资金杠杆率高达1:7。 正是靠着这种极限操作,“青瓜蛋子”才能蜕变为黑马,公开叫板大哥王石。 但高杠杆只适用于顺风顺水的时候。 到了两人第二次交锋的2004年,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从货币到土地面面俱到。 孙宏斌之所以没有回怼王石“害群之马”论,原因就在于他心里清楚,顺驰全国四处高价拿地,资金链已经绷得很紧。 突如其来的调控,纵使老孙有三头六臂,也捂不住那么多盖子。 情势在之后急转直下,孙宏斌试着搬救兵,他先后联系汇丰和摩根,希望通过上市和私募来解燃眉之急,但都无疾而终。 到了2005年底,顺驰在多地的项目要么因为没有开发而被收回,要么就被出售,甚至还裁员20%。 即便如此,仍没有摆脱困境。 2006年中,兜不住底的孙宏斌告诉部下,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到公司了,信用卡上只有两位数,顺驰已经走投无路。 9月5日,孙宏斌把55%的股权卖给了香港路劲,作价仅12.8亿元。 签约仪式上,孙宏斌笑着对路劲董事局主席单伟豹说: “你买了个便宜货”。 这一笑,更像是笑自己,曾经多么强调资金运作,却败在了现金流上。 而顺驰的英文,sunco,意为“姓孙的公司”,已经不姓孙了。 从这个角度讲,王石的预言成真了,他的确是顺驰“宴宾客”、“楼塌了”的见证人。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楼塌了就再也爬不出来,而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三、融创 2003年2月19日,春节长假刚过没几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收到一纸申诉状。 申诉人对13年前的刑事判决书不服,要求撤销原判,改判无罪。 申诉人名叫孙宏斌。 半年后,法院改判孙宏斌无罪。 再后来,人们发现,他变成了美国籍。 2003年,是孙宏斌志得意满的一年。 事业突飞猛进,个人恢复名誉。 这一年,太多企业出钱出力来找孙宏斌合作开发地产项目,唯一要求是独立核算,他于是成立了一家名叫融创的地产公司。 相比顺驰,融创太小了。 市场太小,很多年都没有跳出北京、天津、重庆、苏州、无锡这几个城市,而且只做高端住宅; 规模太小,几年后的年开发能力也只有10亿元; 名气太小,当年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样一家公司,在公司的宣传上,也找不到孙宏斌的身影。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家不经意成立的小公司,让孙宏斌有了重新进行来过的机会。 融创起初的日子也不好过。 要不是孙宏斌把卖掉顺驰得到的1亿元现金全投进来,次年3月又得到雷曼兄弟2.6亿港元的融资,这家小小的公司恐怕很难熬过那段地产寒冬,一如现在的中小地产公司。 让人唏嘘的是,雷曼这家百年老店却在一年后的金融危机中彻底倒下。 活下来不值得庆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一路上涨的房价,地产的热度在经济危机后丝毫未减,反而更加疯狂。 在这巨大的上升通道里,2010年10月7日,融创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顺驰很快,彼时的融创却出奇的慢。 天津兴业里项目自拿地已经七个多月,整个项目还在设计阶段。 如果是在以前的顺驰,团队可能早就被孙宏斌开了。 当然,在几年后的融创,也会被开。 2015年融创业绩会上,将近中午12点,主持人提醒时间已到。 没想到孙宏斌突然发飙,对着主持人吼了句“出去! ”主持人就这样被赶出了会议室。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烦躁。 前几年并购绿城时的纠葛还历历在目,融创又在并购佳兆业时由于债权人的反对而陷入僵局。 和雨润的交易也一拖再拖,最后不得不宣告并购失败。 当然,对于一个结果导向的人来说,更现实的压力是来自于冰冷的数字。 融创年报显示,2015年融创签约销售735亿元,涨幅、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均为融创历史上最低。 扭转这一局面的还是时局,借着棚改货币化带来新一轮地产热,融创又开始了似曾相识的突飞猛进。 方法,仍然是并购。 2016年,孙宏斌接盘了138亿老东家联想控股的地产业务,让人慨叹风水轮流转。 到了2017年,更是眼花缭乱。 上半年,融创先后入股或收购了链家、乐视、星耀、华城富丽、润德等多家公司和项目。 虽然被老乡贾会计坑了165亿,让他有了“断头”的感觉。 但感觉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7月,孙宏斌就启动了对万达文旅的世纪大收购。 那一年年初,王首富还在年会上高歌《一无所有》,半年后就怒摔酒杯无奈低价让出13个文旅城。 殊不知,10年前的2006年底,卖掉了顺驰的老孙也曾拉着朋友在KTV歇斯底里地干吼了两遍《一无所有》。 也许是对“一无所有”的痛苦领悟,才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王首富甚至不惜借钱296亿元让孙宏斌收购自己,一时间传为佳话。 孙宏斌说: “我们有了黑桃4、5、6,投资乐视时希望买JQK,结果来了一个黑桃3,但是你不知道最后万达来了,相当于来了一个黑桃7,形成同花顺,虽然3、4、5、6、7很小,但是可以玩了。 ” 有了底牌,孙宏斌越玩越大。 今年初他花125亿收购了泛海,10月,又用40亿接盘了李嘉诚在大连的西岗项目。 当然,还有最近路人皆知的收购邓鸿环球世纪和时代环球。 “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基本上定了七七八八,后来就去喝酒了。 ”153亿,就是这么随意。 孙宏斌很谦虚的说: “老邓和我性格比较像,都不太会算账”。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样评价自己。 去年初的亚布力论坛上他也坦诚自己“不会算账”,这让人不禁想起贾会计“下周回国”的典故。 对于清华毕业的孙宏斌来说,他不是不会算,而是算得太精明了。 收购乐视,孙宏斌除了拿到乐创文娱、乐融致新等核心资产,更是得到了3万平米的上海隆视大厦和重庆两江新区382亩土地。 收购万达文旅,目前已经销售了1600多亿,狠赚了一笔。 相反,被他拉入坑的富力,酒店业务今年亏损已达4.6亿元。 收购环球,孙宏斌收下了共计18个目标项目,总建筑面积3071.6万平方米。 这速度,比恒大、碧桂园进军科技产业配套产业园拿地快多了。 4年时间,孙宏斌“很克制”地花了2000多亿并购,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廉价的土地储备和巨大的规模效应。 今年,融创确权土地储备已达2.04亿平米,并购环球成功后,融创有望取代恒大,成为中国最大的地主。 尾声 30年前,体制内青年孙宏斌看到招聘广告后给联想打了个电话,结果和负责招聘的陈恒六相谈甚欢,于是他迈入了联想,走进了这个国家的信息时代。 后来,孙宏斌又把陈恒六挖到了融创任副总裁,一起经历了地产最疯狂的十几年。 30年过去,小孙已经变成老孙,陈恒六成为数不多真正了解老孙的男人。 他说: “老孙永远不会甘心落后的,他的目标就是要当老大做第一,做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他的这个理想和追求永远没有变。 ”[4] 截止今年11月,融创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5004亿元,排名全国第四,离没有王石的万科只剩700亿。 而9年前融创上市时,这一数字刚刚过百亿,排名还进不了前30。 孙宏斌离他的“大哥”梦越来越近了。 有的人之所以成功,通常只因为抓住了一次机会。 而孙宏斌通过个人的奋斗接连踩中了多个风口: 80年代大学毕业,抓住第一波信息化浪潮,又赶上了房地产大发展。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孙宏斌曾坦诚: “我最烦什么中国要崩溃了,你看看这是什么基本面,中国会崩溃吗? 不可能的,那都是智商低的人说的”。 也许,成就梦想的最大风口,就是国运。 参考文献: [1] 迟宇宙,《联想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凌志军,《联想风云》,中信出版社,2005。 [3] 吴晓波,《大败局II》,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 张育群,《成败孙宏斌: 中国房产界争议人物的自我救赎》,环球企业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