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昆明的海鸥是最多的一年,

也是最懵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9年12月26日,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及昆明鸟类协会共同发布,今年的海鸥来了40800只,也是历年来昆明越冬海鸥最多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疫情的突然爆发,广大国民自觉居家隔离后,可爱的西伯利亚小精灵虽如期而至,却发现...

人呢,人呢,人呢,都去哪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昆明海埂大坝宣布因疫情防控暂停开放,大家都很担心海鸥的温饱问题,大家放心,海鸥都吃上食堂啦!每天都有专人投喂,600斤粮食,分两段,共设三个投喂点,每天四人上午9点和下午4点投喂两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对于海鸥该不该投喂,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例如(真的没有特别针对下图的这位朋友,只是他的发言比较有代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只想说:作为一个生活在昆明及其周边的朋友,我们都喂了三十五年啦!海鸥对于昆明来说,已经不单单是远到而来的朋友,更像是历练回来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专家科考,来昆明过冬的红嘴鸥,最远飞越6000多公里,分别来自蒙古共和国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部地区和新疆的博斯腾湖流域!在跨越几乎整个中国,最终才会抵达昆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会问,昆明不靠海,为何会有海鸥。

据说以前的海鸥并不在这里过冬,是一次迁徙途中,偶遇气流暂停昆明,因此便与昆明结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海鸥与昆明,不得不说一下“海鸥老人”吴庆恒,在海鸥来昆明觅食的日子里,吴庆恒老人总会走10多公里进城投喂海鸥,喂完又徒步10多公里回家。他每月要花一半以上的工资用来做海鸥饼干,不仅自制喂食,还救治受伤的海鸥,风雨无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是从1985年开始,海鸥便形成了习惯,每年的十一月就都会飞来这里,直到次年三月,春回大地,才会往北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老人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湖边的长堤上筑了一座雕像。每次海鸥回来总会绕着雕像飞翔,像是在惦念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大家对这个老人不怎么熟悉,但大多数人一定熟悉一篇文章,那就是《老人与海鸥》。这也是吴庆恒老人与海鸥的真实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找资料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个片段

海鸥老人吴庆恒连续向记者道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吃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听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而我们文明喂鸥也就是延续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缘分,也是海鸥与我们之间的情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恰逢这个时节来到昆明,你不妨买一袋鸥粮喂喂它们,体验一下海鸥从自己高举起的手中叼走鸥粮的那份亲密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安心在家做好自我隔离,待到疫情结束后,穿暖花开时,我们一起去喂海鸥吧,顺便与它们道别,并约定明年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相信,那天不会太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喂海鸥的照片都拍于1月8号的昆明东大河湿地噢,现在大家都不要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