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故宫历史

提起故宫,我们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凝聚了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禁城外围有10米高的围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宫墙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不光有我们熟悉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以中轴线为中心,紫禁城分成了东西六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余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紫禁城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开始动工,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其形制结构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天人合一”理念的典型代表。

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4日,清庭搬出故宫,紫禁城的使用长达50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这样描述当时被迫搬离的场景:

“11月5日上午约9点多,我和皇后婉容正储秀宫边吃水果边聊天。突然内务府大臣脸色惨白的跑进来交给我一份公文。

公文的内容是要‘修正’原来的《清室优待条件》,并要求皇室在三小时内全部搬出紫禁城。私产可以带走,但私产仅限于随身携带的珠宝、银两、日用品等等。紫禁城中的文物一律划归公产,归民国政府所有。”

清皇室迁走,留下一座空荡荡的皇城和无数珍宝。

于次年10月10日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在有限的条件下不能挽回故宫的倾颓,许多老旧建筑日渐破败,多处宫殿群倒塌,还时不时的面临着空袭和可能投下的炸弹。

\文物南迁引发的争议

徐州军阀张勋拥立清逊帝溥仪复辟。为了让张勋投降,段祺瑞命令飞机空袭紫禁城。飞机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小炸弹,造成了延禧宫轻度损坏,这次轰炸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

继而,国内形势愈加紧张。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件,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军全数撤退至华北地区,至此华北成为抗日的第一线,而北平也成为华北地区抵御日军的最为重要的城市。

预感到战争的重重阴影,1931年12月3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请示南京行政院,请求在故宫内设立临时警卫处,加强对故宫博物院的警备力量,以防止文物遭受损失,15日行政院批准了易培基的请求。故宫博物院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故宫人清醒地意识到,仅靠单纯的文物收藏保护,决不能使这些历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之瑰宝免于战火的摧残。

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袭击,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以及各大高校都遭到了日军的猛烈轰炸,大量古籍蒙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种情况下,1932年2月易培基令工作人员开始着手将陈列在紫禁城各宫殿的文物撤下并对古籍文物进行编号、整理以及将其装箱保存,这些文物经历了史上最严密的打包。

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这一步骤保证了运输途中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占到文物总箱数近1/3的瓷器、青铜器和石鼓,最怕运输颠簸。一般一个瓷盘会被五六个叠放捆绑,先以棉花裹住外侧,再用纸包起来,最后用绳子绑紧,才能装进长1尺、宽50公分、深50公分的特制木箱里。

经负责人反复地空中落下试验、确认无误后,才在箱子外面打上当时政府和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封条,封条上记载着封存的年月。

故宫计划文物南迁的消息透露出去后,在报纸上引起了很大争论。

反对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原因认为,大敌当前,政府应当首先保护土地和人民,现在政府却更重视值钱的古董,忙着搬迁故宫文物。

第二种原因认为日寇入侵大敌当前,将文物搬出北京,会导致人心惶惶、社会不安,鲁迅先生就坚持这种意见,还写了文章来讽刺政府。

第三种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成了北平,北京不再是政治中心了,只剩下文化功能,如果再把故宫的文物迁走,北京就成了一座空城,北京的很多社会团体提出建议,北京不要驻军,应该昭告世界这是一个文明古城,避免战火。

炮火之下,人心惶惶。1932年8月2日,“北平政务会议”竟做出决定拍卖故宫文物,后来多方努力才阻止了这一荒唐行动。

事实证明,故宫院长下令做出文物南迁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敌强我弱,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失去的土地可以收复,但是留在原地的文物一旦毁损,将无可挽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南迁过程

1933年1月,故宫博物院挑选重要文物先行南下,这一批重点文物将会到达上海,2月6日,第一批故宫文物共2118箱自故宫内运出前往火车站。

在文物南迁刚开始时,有劫匪企图趁火打劫,守卫军人火车上架着机枪,这吓退了劫匪。

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停留期间,南京政府派出500名军警保护,各个文物存放地都有军人保护。

而就在文物到达浦口之时,关于这第一批文物到底迁移至何处,行政院与中政会发生了矛盾,前者坚持要将文物运往上海进行保护,但是后者却主张将文物搬迁至洛阳与开封进行保护。

文物只能暂时停留在浦口火车站等待下一步安排,直到3月宋子文回到南京召开会议才最终决定将文物运往上海。此后一直到五月份,故宫博物院又分五批将13427箱文物南迁至上海进行妥善保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

迁往上海的文物由于气候较为潮湿容易被损坏,而此时故宫博物院也打算在南京建立博物院南京分院以保管文物。

1936年9月26日,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保存库落成,蔡元培等参加了落成仪式。分院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建造,能够使文物保存在温度气候适宜的环境中,是当时首都南京的现代化建筑之一,对于保护文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36年12月,存放在上海的诸多文物开始迁往南京,1937年元旦,南京分院正式落成,文物也搬迁完毕。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平津沦陷,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此时留存在南京上海的文物不再安全。中央政府下令将存放在南京的文物装箱沿长江西进。

8月14日,第一批文物在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护送下离开南京前往长沙,12月安全抵达长沙并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地下室内。11月份第二批文物搬离南京开始西迁,北上宝鸡,在经过清点后南下入四川最终至峨眉山地区,此后第三批文物也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四川乐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迁文物共计19492箱72包8件,由于铁路运费“以半价计”,这五批故宫文物的运费一共花了473210.85元。

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南迁工作也得到了大量的民间爱国人士的帮助。南路文物藏在安顺华严洞六年,中路文物存放在安谷七年,北路文物藏在峨眉七年。安谷人将当地的宗庙祠堂腾出安放文物,并临时雇用安谷民众21人,从事泥水工、搬运工、木工等工作。

\故宫人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文物的完整

如何让1.3万多件文物精品,不毁于保存期间?

战乱期间,能用的仓库都非常天然,不是祠堂、庙宇,就是山洞。南方天气潮湿,白蚁滋生,几年下来,那些书画、绸布、青铜器的完整性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保存问题,管理“仓库”的故宫人平时要请治蚁专家,药物祛蚁;天气晴好、相对平安的时候,还要把文物定期拿出来整理、晾晒。

晾晒是个技术活儿,哪一箱需要晒,故宫的专家们很懂。有的必须专家亲自动手,工人主要是协助。按照那时的故宫制度,每一次晾晒都要有专家在场,有卫兵把守,负责人签字。

谁开箱、谁监督、谁晾晒、谁装箱、如何入库,都有一个清单,又叫‘出组单’,小组里每个人都必须签字。有了这套严格的流程,故宫的文物保存也就有了保障。

数年“避难期”里,缺场院、缺人手是家常便饭,因此,不少书画至多每年“轮上”通风一次;文物停在乐山和重庆期间,由于白蚁、鼠害趋紧,故宫甚至动员家眷们一起上阵。可以说,当时故宫人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文物的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南迁文物历经五次南迁,三次西迁,终于在日寇来临前迁往安全的大后方地区,使得中华文明的文脉得以保留下来。

这1万多箱文物先后经历了日军、土匪和炮火,还有潮湿、白蚁和鼠患,除了个别几件外,竟都完好无损。我们可以说文物南迁是世界文物迁移史上的奇迹,绝不为过。

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有言:“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正是有了先辈们殚精竭虑的保护,才让我们得以感受华夏文化的璀璨与荣光。希望对于文物的尊重和保护的精神,不因时间而淡去,而是可以经由我们每一代人绵延下去。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