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肺炎让世人见识到了我国快速有效的应急医疗水平,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我们凭借先进的医疗技术跟成熟的医疗体系能够很快的战胜这场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无数的瘟疫、病害。那么古人是凭借什么来战胜这些灾害,古人又有着怎样的医疗体系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呢?

古代最早的公共医疗体系,有史料记载的是发生在周朝。当时的周王朝设置了专门为老百姓服务的“疾医”,其职责是“掌养万民之疾病”。这个“疾医”的职责虽然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但是依旧是有收取医药费的。当发生大规模的瘟疫或者有老百姓看不起病时,另一种制度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为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较常见的办法之一是“赐药”。不只朝廷和皇帝会赐药,地方衙门和官员,也不时为辖区内老百姓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据 《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建武十四年,会稽郡一带发生特大疫情。当时负责地方具体事务的钟离意,便亲自到疫区照看、慰问病人,送去医药,因此赢得民心。

其实严格意义上的说,“赐药”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是慈善性质的仁政。有了这一项仁政的推行,当面对大规模疫情,赐药成为了解救老百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避免了老百姓因为“看病难”而去世。

周王朝因为其奴隶社会的性质,其建立的“疾医”更多的是为贵族服务。真正面向广大老百姓,建立的公共医疗体系,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实现的。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建立“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这个“六疾馆” 其实也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它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的免费医疗机构是北魏建立的,皇兴四年,北魏便开展了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有了这些临时的“送医上门”的实践,不久之后北魏就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

这个“别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民医院”了,它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有效地解决了古代穷人看病难的问题。为了保证“别坊”医生的水平,北魏政府还专门派遣了专业的医务人员进馆,救治病人。同时为了防止医生不负责任, 朝廷还对医生进行了分类考核, 按诊治水平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奖励。

这个“别坊”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它的缺点就是只在京城附近,针对的也只是京城附近的居民。在更广阔的非京畿地区,老百姓依旧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北魏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下,只能退而求其次,下令将一些指导性医药手册免费分发到地方,供给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魏的这种医药手册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让这种方式更加优化,他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天宝五年八月,李隆基再下“刊广济方诏”,要求进一步宣传广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担心有的人家连方单都抄不起,李隆基还命令地方一把手,在乡村要道口弄一个“宣传栏”,让老百姓都能对自我防病、治病常识有所了解。

当然古代在看病难的这个问题上,做得最好的当属宋朝。首先是针对“医药手册”的这种方式,宋朝延续了唐玄宗的做法,先后颁布了《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历济众方》等一批灵验、有效药方有效地推广和普及医药知识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王朝还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深受老百姓欢迎。在王安石变法当中,“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专卖,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同时北宋政府还裁减为高层服务的宫廷医药机构,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

除了政府之外,一些有志之士也积极地为老百姓谋福利。苏轼就创建了“病坊”,起名“安乐”,后更名为“安济坊”。安济坊是一种带有平民医院性质的慈善医院,它的存在能够有效地控制当地疾病流行,给穷人提供就医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