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之时,这里的空气使我惊奇,于是我迅速地摘下了口罩,尽情地享受这绝无仅有的清新。”相信大家一定都还记得这段话,更忘不了说这句话的女生一脸的谄媚相,最近发表这段演讲的女生杨舒平想要回国了。

杨舒平,昆明人士,划重点。她说的这段话源自于她在2017年5月21日的毕业演讲。她在演讲中还说到:“我在中国的都市里成长,那儿可不比这儿。每次出门我都得把口罩戴上,并且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否则我可能会感染到空气中飘荡的细菌,这样我是会生病的。”

可是,细心的网友发现她的家乡是昆明,昆明已经连续1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而她当时发表演讲的地方-马里兰,却是美国最大生化武器基地德特里克堡所在地。这次疫情,马里兰的新冠病毒检出率高达72%,是全美最高的地方。

而杨舒平呢?她的演讲当时获得了美国学生热烈的掌声,但是在美国求职四处碰壁,没有高薪的公司雇佣她,她只能转而求其次去了韩国。到了韩国后,正值疫情最严重,她不仅没找到工作连生活都不稳定,于是她想到了回国。

当时在美国念书的杨舒平,没想到自己的发言会让她在三年后被“打脸”,可能回国后都没有企业愿意聘用她。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杨舒平”,他可能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某一位同学,为了融入班里的同学,他会买很多零食,下意识地地去讨好。或是我们工作中的某一位同事,为了融入部门的领导和同事,把自己的业绩让给别人,每个月别人的业绩都遥遥领先,自己却排倒数。

结果,同学要出去玩,还是会找那些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同事有重要的工作,还是第一时间想起那些业绩厉害的人。就像杨舒平,她在美国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能美国也不喜欢那么“崇洋媚外”的典型,当时给她的掌声也只是徒有其表的光环而已。

这种类型的人,不仅不会“左右逢源”,人际关系还会特别差,好像没有人会领她的情。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懂得何为人际交往的边界。所以,他们在以后他人相处中容易让出自己的边界,他们的行为用现在的流行语叫“跪舔”。

那他们在成长中经历了什么,才会有这种性格养成呢?是性格本身的问题吗?还是因为太缺乏自信导致?其实,还是跟和父母的互动有关。

父母口中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在他们口中什么都不是。他们的出发点始终在别人的地方,没有看到孩子本身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自信在哪个地方。所以,孩子看到的都是外面的,别人怎么样了,我应该怎么样。她也不考虑,我要干什么,我说了这个话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我的感受是什么。

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活在别人眼睛里,即:在别人的眼睛里你是什么样子的?你不完全是你自己,也是活在别人世界里的。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通过别人怎么定义你。

这样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说这个也不对,说那个也不对,做什么都会很糟糕的结果,那么他干脆什么都不做。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他完全放弃了他自己的心理边界,让父母去主导自己的生活。佛洛依德说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基于早年照顾他的父母亲是如何照顾他的,不是在外面学来的。

他不会去想自己喜不喜欢,而是考虑别人希不希望我这么做,他总是把这个价值感建立在别人的身上,所以他一定要讨好别人,通过别人认可他,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没有人际边界的孩子,没有清晰的自我价值,他只会为了融入对方,不断去迎合。

要让孩子拥有人际边界,首先要做到:

一、 父母避免把自己的期待都放在孩子身上,不要把孩子总和别人的孩子比,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只看见别人怎么做,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最后放弃自己的边界。

二、 当孩子想要去融入集体的时候,可以不用讨好别的同学,而是用“分享”的方式。比如:小朋友为了和另一个同学当好朋友,就送他自己最喜欢的漫画书,或者孩子为了融入集体,就带了喜欢的糖果,讨好地分给别的小朋友,还要看他们脸色好不好看。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分享,送漫画书的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说给全班同学听,分享后就不用送出自己喜欢的漫画书了。要送糖果的告诉孩子,有好东西要一起分享,“你是一个非常喜欢分享的孩子”。帮助孩子把自己切换成自己世界的主角,在一个集体中,他不需要刻意做什么,也不用讨好谁,也很很有价值很成功。

至于那位想归国的杨舒平女士,如果她能发自内心的道歉,并且为疫情持续发光发热,说不定可以扭转一下她的形象。毕竟,不“跪舔”不被孤立,才是一个人越来越好的成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