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欧老师。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一聊,大家都知道的一首竹笛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互联网当中有非常多的演奏者,现在有各式各样的APP,还有是很多人在吹这个曲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多人在各个平台当中展示着他们不同的扬鞭催马运粮忙。有些是教学视频,有些是自娱自乐的公园闲吹视频;有些是比赛或者考试的视频。《扬鞭》这一个作品从它诞生之初到现在,已经有过去的51年了,(作于:1969年、作者:魏显忠》)很多的教学老师都会教这首曲子,很多的演奏者各个年龄阶段都会去吹,因为他是名曲,非得让欧老师讲这曲为什么能成为名曲,我觉得大部分是因为时代的背景、因为乐曲旋律的动听,更是因为大部分的人给对于中国竹笛的感受往往是清亮的、愉快的、热闹的、喜庆的固有印象。

那么从他的曲子诞生之初到现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50年)了,经久不衰,群众早已经可以耳熟能详了,甚至不吹竹笛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首曲子,但是吹竹笛的人吹了很多年却也有不少无法解决这个乐曲,甚至有些演奏者无法全曲演奏。为什么?若是自学,那就一定是方法不对路,或者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般的学习态度,故步自封为“业余爱好者”。若有老师,那么一定是老师的问题,说这话的原因是啥呢?换句话说,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的这个老师“会不会是技术不行?”这和尊师重道无关,社会上的很多爱好者,以为自己的老师,演奏比自己好,就可以教自己。但从来不会冷静的思考,自己是个萌新,啥也不懂,你的老师可能就是个“三脚猫”。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你没有这么考量问题,才让你深陷于迷茫,有时候多反问一下是不是自己被“老师”带入坑里,就会理性的思考起问题。

欧老师认为,对于一首经典的竹笛独奏曲的演奏。首先,我们要正确看懂乐谱的最基础的音乐要素(速度、节拍、节奏型、强弱、旋律中的强弱、技能中的各种变化与不同。)在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它的乐谱的技术构成。《扬鞭催马运粮忙》是三部分组成的最典型的小型独奏曲的风格。乐曲的头和尾是相同的,全曲北方的技巧比较明显,偏重于跺音和吐音,有些历音在两头也会有出现。中间是相对于慢速的抒情选段,那么搞清楚这些以后,再把三个结构两段当中的技术难点,重点的挑一挑,比较难的吐音慢慢吹、等正确率得以保证了,那么一切都自然就解决了。

还有一个“花舌”的问题,有些人天生不用练,就会吹。有些人通过老师指导也会解决。但确实也有一些人,怎么教都不会的。但有些竹笛老师却迂腐着捧着所谓“专业”折磨着学生,更有甚者让学生去医院割舌头下的肌肉链接的系带。不予置评,这样的老师,但欧老师认为《扬鞭》这个一个北方的乐曲,如果没有花舌,他照样是北方的曲子,逃不了南方来。更没有哪个天雷会劈下那些吹《扬鞭催马运粮忙》没有“花舌”的人。

作为一个学习者,不熟练的地方,多练练;有难度的地方,多吹吹。放缓自己的速度,让自己冷静下来,演奏就没那么难了。千万不要一吹曲子,把自己激动坏了,仿佛身处“维也纳”一样【鲜花簇拥,掌声雷鸣】。一旦陷入这样的“花痴”状态,那么演奏技能就容易“砸锅”。

切记!切记!任何时候都要冷静下来,看待演奏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