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述了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朱元璋通过诛杀文臣,终结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使皇权达到巅峰。后来朱元璋又对武将展开了清洗,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受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这就是洪武四大案中的“蓝玉案”。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向名将蓝玉举起了屠刀呢?

蓝玉,安徽定远人,因为其姐姐嫁给了常遇春,所以他就成了常遇春的小舅子,跟随常遇春一起征战四方。常遇春堪称一代名将,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蒙古人都惧怕他,人称“常十万”,因为他有句名言,只要给他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天下。但他暴躁残忍,经常杀俘虏,后来突然病亡。蓝玉仿佛是常遇春的翻版,打仗有胆有谋,屡立战功,同时他的坏脾气和他姐夫也如同一辙。常遇春死后,蓝玉继续转战成都、蒙古和河北等地,战功卓著。

真正让蓝玉声名鹊起的是在朱元璋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中,当时几路大军都惨败,唯有隶属于徐达大军中路的蓝玉率部大败元军,收到了朱元璋的赏识。洪武十四年,官拜左副将军的蓝玉,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领30万大军,收复了云南,将云南纳入了大明版图。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15万北上征讨,深入敌方,后趁元军不备,大破元军于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此战蓝玉大获全胜,杀敌俘获无数。捷报奏传至京,朱元璋大喜,赐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后蓝玉又攻占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

此战是蓝玉的巅峰,但是班师回朝过程中,蓝玉干了两件事让朱元璋大怒,第一件事欺负了元主的妃子,史载“私元主妃,妃惭自尽死”。第二件事是在他回到喜峰关口时,按照明朝规定夜里不能打开城门,守卫的官员想让蓝玉等天亮再进,但是蓝玉一气之下命令自己的士兵攻入城内,扬长而去。朱元璋为了警告蓝玉,他把梁字改成了凉字,梁国公成了凉国公,但是蓝玉丝毫没有意识到朱元璋对他态度的转变。蓝玉反而更加居功自傲擅自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官员,培养自己的势力。很快,他犯的第三个错误将他推进了深渊。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可谓位极人臣了。但是蓝玉却丝毫不满意,当众大喊:“我不堪太师耶?” ,朱元璋忍无可忍,把屠刀磨得锃亮。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蓝玉案”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在锦衣卫告发后,蓝玉很快就被逮捕了,下狱审理。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蓝玉承认造反,后查出蓝玉同党共一万五千人。因此案被杀的共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及各级官员数不胜数,“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蓝玉整张人皮剥下来,里面填入稻草,可谓惨不忍睹。因此案被诛的人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可谓一字一血。

其实我们都能想明白,如果蓝玉真的要造反杀他一人足矣但是却连累了这么多无辜的人。朱元璋一手设计导演的这出大案隐藏着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蓝玉案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次年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朱元璋明白,他活着的时候能镇得住这批开国功臣,而他死后这些人必将是孙子的皇权的最大威胁,只能选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一条路。

那么关于蓝玉谋反的事实是否存在呢?吕景琳先生在《蓝玉党案考》一文中论述了这一问题。从蓝玉并未招供、谋反时间众口不一、胡惟庸李善长故事不符合事实、凉国公府门庭若市和具体谋反日期五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结论:蓝玉根本就没有谋反。虽然这一切早已深埋黄土之下,但是还应该还蓝玉一个公道。《明史》载:“饶勇略,有大将才。”蓝玉确不负名将之名,赫赫战功是他的墓志铭,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