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通往成功的路上总少不了一番磨难,大器晚成者不在少数,曾在百家讲坛中一炮走红的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便是如此,年少时因为种种原因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然而他没有就此没落,经年累月不断学习蓄势待发,32岁时考入河南大学,学问是经验的不断积累,王立群老师也因为常年累积而越来越有文化底蕴。

大器晚成的他求学路途波折

曾火遍全国的百家讲坛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它作为文化科普类节目,总体而言很有存在意义,它作为一座桥梁,沟通了学术研究和社会大众,通过这个桥梁,学者们将学术研究转化为一种社会教育和文化普及,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家讲坛爆火之时受众人群广泛,下至几岁孩童上至半百老者都是它的忠实粉丝,多少少年人因为它爱上历史,爱上那离我们遥远又无比贴近的历朝历代,无论是英雄辈出的三国还是豪气万丈的盛唐,都在百家讲坛中呈现出一种与晦涩难懂的《史记》截然不同的姿态,这些除了源于节目本身的策划之外,还得力于百家讲坛的讲师。

百家讲坛中比较特殊的一位讲师王立群的履历并没有其他讲师的那么鲜亮,他的求学之路可谓充满艰难险阻,王立群的祖籍在山东,出生于安徽,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却在充满文化底蕴的河南度过,甚至在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开封扎了根,开封是宋朝都城,素有东京梦华的美名,王立群酷爱宋史,想必这也是他留在这座城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立群从小就十分聪明,小小年纪便表现出不俗的一面,他十分喜欢历史,学习成绩优异,20岁那年王立群首次参加高考,他本以为按照自己的成绩即使是考上清华也不足为奇,然而天公不作美,因为他的政审原因,最终王立群没有通过高考的资格审查,与大学失之交臂。

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转而来到开封当起了一名代课教师,这份工作一做便是七年,在此期间,他从未抛却对历史的热爱,每逢闲暇之际必定抱着史书研读,等到高考恢复那一年,王立群才再一次拥有进入大学的机会,此时的他已经32岁。

对待文学热狂

然而因为年龄和学届等原因使得王立群依旧没有资格参加高考,面对重重困境,大器晚成的王立群不屈不饶,国家恢复研究生招考的时候,他以高中生的身份报考了河南大学研究生,为了复习日日夜夜读书,厚积薄发,几经磨难的他凭着自己优异的成绩最终被河南大学中文古代文学专业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来说,这段学业路程并没有那么轻松,还要学习一些外语,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32岁的王立群的求学之路,他在重重困难下咬牙前行,日夜累积突破各项课程,最终成功结业,王立群毕业后,因为他扎实的历史功底和优异的学业成绩直接留在了河大任教,继续他的教书育人之路。

在河南大学读书的时候,王立群接触到了《史记》,正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初读史记时便被它深深吸引,他十分佩服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本巨作,从此之后他便开始一心一意研究古代文学,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在任教期间,他的课程也基本都是围绕着史记展开,史记里面的很多文章他都能倒背如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进入大学到如今已经过去四十多年的光景,王立群与河大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早已荣升为河大文学院的教授博导,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他仍心系河大的发展问题,时常会活跃在校园之中,希望能通过自己余生之力来发展自己母校,传播中国历史。

授课风格独特

在百家讲坛中王立群以讲宋史和史记出名,传道授业解惑的首要条件便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学问,激发王立群老师对古代文学的狂热的正是《史记》,对此上下求索几十年,才足以了解透彻并且融会贯通,也正因他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才能以新的视角解读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十分受欢迎的主讲人,王立群自有一套独特的风格,文史兼美,叙事看似无情实则有情,他在讲史的时候,不仅能旁征博引,还善于借住网络热词等通俗语言,古今结合,听起来通俗易懂,十分贴切观众的生活,讲史过程中也总是娓娓道来,很少有情绪激动的时候,在整体布局上条分缕析,点面结合,让事实真实可信,也容易带出新的观点,值得人细细品味。

除此之外,他的讲解还有一大特征,那便是立足人物,讲述时局,比如在讲楚汉恩怨时,以项羽的生平事迹为中心,以刘邦对比为辅助,展现的却是楚汉争霸历史进程与变迁,将枯燥的史料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听懂时局的变化和发展。

王立群渊博的学识也深深折服不少人,距离百家讲坛开讲已经匆匆十年,这位老者已年过七旬,然而我们很难在他身上看到老人的影子,这一切全部来源于王立群保持了一生的好习惯,那就是自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天生有惰性,真正做到自律并非易事,王立群每天读书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有所懈怠,这正是他可以吟古颂今、引经论典的根源,直至今日退休后还在努力,依然笔耕不缀,不仅活跃在电视节目中,还会通过自己的笔来书写历史的篇章,继续为研究历史和解读历史默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