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当下我国农村正面临艰难的“抉择”,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内生动力不足,导致产业落后;追本溯源,在于“人”的匮乏。因此,要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下,呼吁号召勇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人顶上来。

让勇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人补足新型职业农民的“短板”。新型职业农民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无论是董秀爽一人依靠技术培训管理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还是赵东军组织的种植专业合作社、走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又或是陈秀英创办的养蜂协会。他们都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典范,他们依托自身的能力,无论在生产经营、农业服务、还是在科学技术中,都对农村发展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农村的那份担当、那种作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的今天,大量青年人外出务工,在外耕耘,却不知“此心安处是吾乡”。因此,亟需完善外部环境,吸引那些勇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人在新型职业农民的缺口中顶上来。

发挥勇担当、有作为青年人的首创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我国农村地区在供给城市资源的背景下,日益衰落,难寻出路,甚至在面对发展生机时,仍然不为所动。其根本在于缺乏创新动力,特别是村民面对农村发展和建设时仍存严重的“等靠要”心理。而作为池口村的第一书记小赵,在面对村中极为贫困的现实环境下,仍然以自身的担当责任意识,担负起地方产业发展的重任,他开展前期调研、深入走访市场、联系村民村干部,多方协作,最终凭借创新发展的“花椒酱”产业“啃下”地方扶贫攻坚的“骨头”。这其中正式他的担当意识与创新精神,才实现了如此作为。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青年群体更该如此,以首创精神担负创业重任。